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自恋形式各异,从群体自恋的网络语言到个体自恋的疯狂自拍以及他恋姿态的网络围观,无不体现着网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思考。网络自恋的内容和形式挑战着网络自由的极限、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必须从网络技术、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规范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
杜睿 《市场论坛》2016,(12):14-17
司法实践中,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的规范是什么?如何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一直都是诸多法学家与法律工作者所关注的,也是司法实践与社会道德之间需要讨论的问题.由于现有的法律规范并非完美无缺,一些语义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多异性,滞后于社会实际生活与司法实践,因而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之间所存的一定的矛盾,需要法官在审判时,运用自由裁量权加以权衡.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范是亟需明确的.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限制和保障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仅对矛盾的解决提供法律上的帮助,同时也会对社会道德、法律文化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秋风 《中国海关》2006,(1):79-79
人类自过上群体生活并开始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就面临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应当怎样安排?对此,中国古人的设想是“天下“体系。  相似文献   

4.
营销渠道的稳定、扩展与优化根植于交易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群体关系的建立、维持与整合。维系群体关系需要有效的使用各种营销理念与道德标准。"道德"是调整群体关系的内在约束力。遵循"道德"的行为使群体利益保持一致,群体关系不断优化、深化。  相似文献   

5.
尹秋婷 《商》2014,(16):145-145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意识到道德与法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其关系也随着经济基础的调整而发生着改变。综合来看,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之前已有太多文章和学者就法律与道德的具体区别与联系作过论述,故在此不再累赘叙述,只试从道德的层次分化方面入手,浅谈不同道德层次与法律追求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商》2015,(26)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与安稳并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依靠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道德与刑法之间必然产生密切的渗透关系。法律不仅仅要有法理,更加要有情理,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法、情、理的融合,而不是仅仅只是将法律作为惩罚犯罪的工具。文章主要针对道德与刑法的关系以及道德与刑法之间的渗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传统诚信是传统社会的人伦规范,它注重的是信任,靠约定俗成及个体的自律调节社会关系,缺乏可操作性。诚信是守心灵之约,是对良心的回应。而现代诚信是信用式的,强调的是守契约,是对法律文本的遵守,反映的是对法律的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诚信靠约定俗成的手段调节社会关系已十分有限,应转为主要以规章制度、法律体系来调节经济关系。因此,由传统诚信向现代诚信的转化就成为我国诚信体系建设现实而紧迫的任务。转型的内容从限于个人诚信的传统诚信向个人诚信与群体诚信相结合的现代诚信转化;从道德诚信向法律诚信转化;从限于熟人关系的传统诚信向市场关系的现代诚信转化;从个体的、封闭的与等级的传统诚信向社会的、开放的及平等的现代诚信转化。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历来是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过往的人类历史中,法律与道德之争不仅涉及法学、社会伦理等方面,也是一个分支庞杂的哲学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法制进程不断完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有了更多的直接对立与关联,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对立与统一。为此,通过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探讨使二者更好的切合,以为现在社会生活服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政治市场中的公共政策供求原理 政治市场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员。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公共物品、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公共政策是公共选择或非市场决策的结果,是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官僚等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在民主制度框架下相互博弈的产物。类似于经济市场,政治市场上政策的公共选择同样有自己的需求与供给原理。选民某种公共利益需求通过利益集团或直接向公共部门反映,而后公共部门通过非市场决策过程向选民供给公共政策物品,以满足选民的公共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诸层次系统所达到的良眭状态。具体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实践,就是重新认识与理顺人类进步与自然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等等。其中,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是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透明信封”与网络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有一天,人们都爱上晶莹透明的信封多么富有诗意!多么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从此信的内容只要有人愿意都能自由地“读来读去”甚至来点“增、删、查、印”哎!人类失去秘密“世界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日趋数学化和经验化,这种方法是经济学的自然主义方法论。奥地利经济学派采用人类行为学研究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类选择和人类活动的真实性。经济学人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于经济学派的道德哲学观,从道德和经济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个体,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提供了支持与补充,呼吁关注人类行为中的道德因素。因此,人本主义对西方文明的演进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铮 《成功营销》2008,(4):84-85
记得有一句广告词曾经在大街小巷广为传颂——“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其实,也许比失去联想更加可怕的就是失去“沟通“,你可曾想过如果人与人之间停止了沟通,那么世界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国民素质却没有同步提高,由于道德问题出现的纠纷屡见不鲜,人们却期望完全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由此,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立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国民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的结论,并且认为法律与道德存在严格的界限,应根据不同情况,平衡法律与道德关系,以期使人们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界限,使政府部门更精准地运用法律手段与道德制约,从而增强国民道德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里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一种我们生活当中的价值选择,表达社会的一种理性应当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不仅仅是时人们一种品质的要求,而且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法律、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渗透了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个体、群体或组织间交流信息的共享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但客观存在的多种价值牺牲(撰稿者需要知识成果带来的经济利益以提高生活质量;营利性商业出版社的利润需求与非营利性出版社的维持需要及有待补贴的高昂基础建设费用等)导致仅有特定人群可通过特别途径使用资讯平台。随着欧莱礼公司与微星国际公司的头脑风暴讨论使整个世界认识到负载新应用程序与核心系统网站的回归创网原意的Web2.0技术模式开始占领中央舞台,众多小网站逐步集合力量提供互联网的大多数内容,推动浏览器与网络服务器的日用品化,大幅度提高终端用户的互动性,使网络真正成为廉价、快捷、便利、广泛且安全的自动中间媒介,为自由发布与获取信息资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闫少华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219-220
群体作为人类基本活动形式,根据群体不同的构成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无论是大学生正式群体还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都会对大学生个体的行为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琳 《致富时代》2011,(1):204-204
在司法实践活动中,法官享有和行使民事自由裁量权是必须的,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必要性。法官行使民事自由裁量权是法官行使司法权力的一种常态,法律的普遍性、滞后性、民事活动的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决定着适用法律必然与法官行使民事自由裁量权并存,法官民事自由裁量权就如人之人权一样存在。该文欲从上述几个方面对民事诉讼中法官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原因及必要性进行浅显论述。  相似文献   

19.
林景  倪宪章 《北方经贸》2011,(12):122+130-122,130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范畴,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交往是在人与人之间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之间发生的,以变革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为目的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交往作为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同时交往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命运。自由是现代性的根本价值。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现代性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都是人类对个体和类的自由价值追求的体现。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的途径。而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