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本文在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四个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前提下,提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确保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最后,文章提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市镇体制改革等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可以有效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规划城镇布局,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协同发展三次产业,加快推进制度改革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城市,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县域新型城镇化需要走产业创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驱动在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可持续发展、城镇和农村幸福指数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创新驱动对城镇发展的支持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应通过完善与县域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信息化与县域新型城镇化融合机制、加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和创新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措施,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力量,它能够为创造巨大的内需投资提供动力和空间并更好地改善民生。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我们需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表现为新核心、新理念、新动力、新方式、新格局、新重点等六个"新"。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积极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积极深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系统性思维,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等问题。从价值追求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位于“以人为核心”;从现代化发展进程看“,四化同步“”优化布局”与生态文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城乡关系看,城乡融合的新格局可赋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从文化传承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汲取城镇历史文化底蕴;从精神文明看,须以城市精神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制度保障看,完善户籍、土地和公共服务制度,系统性兜底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时期中金融与城市发展的基础与主要方向.通过金融机构的支持与路径的规划能够有效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和规模.本文将主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关于金融支持机构的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新型城镇建设金融支持现状,通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情况的结合,总结科学的针对机制和措施,实现标准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金融支持路径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建立规范的劳务市场中介组织;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科学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提出要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传统城镇化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破题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结合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历程与各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调整产权结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土地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城镇化。实现城乡劳动者自由流动、公平择业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扶持县域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户籍制度等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作为"新四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等方面被寄予厚望。改革要培育城镇内生发展动力,房产税改革的成败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房产税制度的分析,进而借鉴其经验,以完善我国的房产税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推进器,有效地促进了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产业集群拓展了城镇化的地域空间,是城镇化产生的根源和城镇化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城镇化推进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产业也面临换档升级的挑战,在这一境遇下,通过优化城镇空间,加强城镇治理,加快制度创新,提高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效能、运营效能和政策效能,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集群互动共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全面阐述人的城镇化概念和内涵,并深入梳理当前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实现人的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人的城镇化建设,要以为城镇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就业、住房、教育、卫生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努力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有序实现市民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下、过得好,为全面建成宜居城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财税政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政府可以运用财税政策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现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该文在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释及其财税收入效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财税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动力机制,提出改革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完善公共财政框架及服务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转移支付制度等成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中国国情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提高各级城市和城镇的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为此,要引导城市和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郑志峰  权立波 《经济师》2010,(6):76-76,78
文章分析了中国国情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为了引导城市和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应该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和产业结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水是其他生态稳定的基础,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进程协调发展是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分析水生态文明的内涵,通过规划引导、发展方式变革、水文化培育和水文明制度建设构建了水生态文明视阈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机制,提出基于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的对策建议,从而建立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镇。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和谐发展的理想模式,是高级形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引领的,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在文化上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体化,强调推动城镇化由注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实现城镇在质和量上的全面提升,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内涵丰富,特征多样。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客观需要生态法治建设,生态法治是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以甘肃省为例,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城镇生态环保制度不完善、城镇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城镇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健全和完善生态环保法治建设路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法治建设路径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法治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9.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众多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强调了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但新型城镇化如何做到以人为核心仍然有待商榷。根据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重点分析制约中国城镇化人口转移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开发经营政策四个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现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也只有实现人的城镇化,真正实现中国城镇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才能取得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现阶段城镇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既有制度性的不平等因素、市民文化中的歧视排斥因素、也有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不高的因素,而这些诸多的原因都可归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内因是关键。通过对制约城镇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农民工自身主体因素入手,以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思考新型城镇农民工通过加强职业培训促进社会融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