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悦读     
《新财经》2012,(12):104
经典推荐:《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作者:王石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1月王石,中国企业家群体中阳光式的领袖人物。他为人们所熟知,除了因万科的品牌及地产项目外,还因他的鲜明个性和登山经历。书中,王石不仅以坦率而诚挚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人生风雨历程,回顾了万科20年的成长故事,更描绘了他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中,老詹到深圳采访,曾经见过王石。他是老总,我是记者,大家相谈甚欢。王的聪明务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想,这家公司肯定会有发展,甚至有很大发展。自那以后,万科每周会寄给我一本企业出的小册子《万科周刊》,在我读过的企业刊物中,这是办得最用心也最精彩的一本。此后因联系不多,关系也就淡了,但我还随时关注着他和他的公司。万科在王石打理下,越做越强,直至坐上全国地产业头把交椅!此后,王渐渐放手,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中,老詹到深圳采访,曾经见过王石。他是老总,我是记者,大家相谈甚欢。王的聪明务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想,这家公司肯定会有发展,甚至有很大发展。自那以后,万科每周会寄给我一本企业出的小册子《万科周刊》,在我读过的企业刊物中,这是办得最用心也最精彩的一本。  相似文献   

4.
吴承明、汪敬虞先生是经济史学界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前辈学者,对南开大学经济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值此二位先生九十华诞之际,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祝贺,希望他们健康长寿。我与吴先生认识较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参与他和许涤新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和写作。后来吴先生又被聘为南开经研所博士生导师,。近30年来,我与吴先生有多方面接触,对他的博学多识和平易近人有所了解。我与汪先生虽然认识较晚,接触较少,但也拜读了他不少大作,对他的学识和为人也十分敬佩。吴、汪二位先生的大家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我学习的榜…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新财经》2005,(5):12-12
苦练内功才是发展之本在贵刊上期的所有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封面文章《万科10倍增长路径》。我之所以喜欢这组文章,不光是因为它很好地揭示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其中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万科这个企业的管理层。而对投资者而言,管理团队的质量对公司质量的影响往往是第一位的。很显然,万科有一个优秀的——如果还说不上是卓越的话——管理团队。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现状以及未来的  相似文献   

6.
麦童 《中国西部》2012,(35):167
在《少年派》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我最爱的导演是李安,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直达人内心的欲望。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万科的董事长,王石已经很少干预公司的事务了。他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两件事上:登山和拍广告。“七大洲的14座世界高峰基本都登遍了,今年还接拍了一则平安保险的广告”。王石整天忙于私事,以至于市场上传说:万科的股票涨跌与王石的登山时间表有关。10月16日晚,刚从西藏结束攀登海拔8201米卓奥友峰的王石,出现在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的全球CEO论坛上,他首先对传言幽默了一把:“有人说,我一进山,万科的股票就跌;我一出山,万科的股票就涨。但最近一段时间,万科的股票涨势如虹,看来,我的行踪还是影响不了他们嘛!”  相似文献   

8.
微天下     
《东北之窗》2012,(5):10-11
@郑洪升"大跃进"时期的县委书记放卫星,吹一亩地打了万斤。我认识一位县委书记,却哭穷,说本县收成不好,只亩产百斤。吹牛的县委书记高升了,但后来他们县饿死不少老百姓。我认识的这位虽没高升,他的县却没饿死一人。老百姓都感谢他的实成和为本县人民着想的可贵品质。他后来调走时上万人自发地夹道欢送。  相似文献   

9.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知名企业.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万科的领头人王石,是典型的“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沐浴着理想主义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代表性人物.在他身上能感受到理想主义的激情。十分难能可贵的是.王石不同于那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他能把理想与现实结合得那么好.不停地超越自我.努力地探寻人生价值.将自己的理想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不断地付诸实现。他撰写的《道路与梦想》(中信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书。正是讲述自己追逐梦想、实现理想的过程。记述了自己如何创业.又如何带领万科员工走过二十年的风雨历程。这其问有王石自己的人生体验.有万科在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而更多地则是讲述了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时期.万科是如何坚持行业操守.做诚信守法的规范企业。王石与万科的故事.是一个企业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成功的故事.它能给予读者许多有益的启示与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在相声《我这一辈子》中,郭德纲演绎了一位“远离故乡多年的游子”接到“父亲”寄来的家书:“亲爱的孩子,你已经离家很长时间没有回来了,在邻居的提醒下我们才想起有你这么个孩子。我们很想念你,咱们家搬家了,我不告诉你搬哪儿,你猜……”当时只作笑谈。4月2日,许多离开万科多年的前员工、老员工,在“王石率全体万科员工豪捐53亿为清华建学院,创国内捐赠高校历史”的刷屏新闻提醒下,才想起,自己在万科还挂着一笔集体股的账。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在1983年我曾写过一篇《地主制经济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纲》在《中国史研究》发表。后来感到该文仍需再行发挥,曾多次与严中平同志讨论。1990年12月31日,我到严府看望,他还提了不少意见。未满一月,不意中平同志遽然于1991年1月24日病逝,这是我国学术界一重大损失。《再论》初稿已成,其间凝聚着中平同志的宝贵心血,谨以此作为对他的怀念。  相似文献   

12.
新书NEW BOOK     
《首都经济》2008,(3):13-13
《万科的榜样》;《创新的方法》;《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二十年》是万科房地产公司总裁王石的自传,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企业家自传。相对于雅科卡、松下幸之助等外国企业家的自传来说,这本有着本土标本性质的企业家自传可能对中国读者更有借鉴意义。自传的传主王石,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群体中阳  相似文献   

14.
我最初的理想是做零售业。1988年从北大国经系毕业后.分配在深圳外贸集团公司。在工作后的第二年.外贸行业转差.公司的业务不能跟上去,我向上呈送了一份建议公司进入零售行业的报告。报告却从此泥牛人海.没有下文。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便开始想找个有潜力的行业换一份工作。通过朋友帮助.我的报告交给了王石.很快就被通知去约谈。他对报告相当重视.这让我很感动,随后我就进了万科.万科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企业.符合我的要求.在万科的发展也很顺利.  相似文献   

15.
卢炘 《中国报道》2013,(1):88-90
很早就关注到王西京先生的人物画作品,他的那些代表作总能强烈地扣动心弦,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为血践改革之业以唤醒民族觉醒的戊戌六君子立碑的《远去的足昔》、赞扬“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还是后来歌颂毛泽东的《人民领袖》、邓小平的《春潮》和温家宝的《守望生命》,都是表现主旋律和高扬民族精神的巨制。  相似文献   

16.
40年前的一个春天,在绥德义合小镇,我摆摊刻印章,张天恩贩牲口,这就有了我和张天恩同住那冢骡马店的奇缘。《赶牲灵》在哪里编出来的甲歌曲中的哥哥和妹妹的原型是谁?夜深人静,他点着纸烟,给我讲他创作《赶牲灵》的过程……在那个们饿与战乱的年代里,张天恩冒着战火,一边为部队赶牲灵驮送物资,一边向军民宣传抗日救国和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主张。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吴堡脚夫,后来成为中国—代民歌大师,他和他在赶牲灵的路上创作的《赶牲灵》等民歌,被载入中国音乐史册。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经济》2015,(3):64
黄泰来先生是我在中国美术学院认识长达50余年的老朋友。我们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共同在一个系里工作。退休后我们还在同一个民主党派活动,经常有机会在一起探讨艺术的学术问题,并达成共识。他一贯主张绘画实践要有艺术理论先导。主动学习艺术理论著作。他认为,我的三本书《艺术美学》、《太极哲学》、《石涛画学》给他的绘画实践有很大的启迪。他感到21世纪的艺术特征应当是以中国意象艺术发展为核心的意象艺术时代。周易  相似文献   

18.
首先祝贺《改革》创刊20周年。我和这个杂志有很深的渊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上研究生时写的第一篇文章,当时是投的《体制改革探索》,后来发表了,我就变成一个专业的了,我才知道我还会写文章。后来这个杂志改为《改革》,给我的感觉是办得不错的。特别是这几年,《改革》还是非常有特色,发展也比较好,影响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影响因子也提升很快。总之,这个杂志特点明显。但是我觉得除了肯定《改革》的作用之外,今后怎么把《改革》办得更好是很重要的。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我觉得有几点应注意:第一点,《改革》毕竟是个学术刊物,应该多发表在理论上有深度的文章。我的体会是,改革开放30  相似文献   

19.
朱郑汇 《中国西部》2014,(36):120-121
<正>今年4月,乡村教师吴再柱的力作《乡村教师突围》新鲜出炉了。在此之前,吴老师曾就书稿事宜,和我有过沟通,因此我应该算得上是此书的第一读者。享有此"殊荣"的我,对该书似乎更有发言权,也应该有更多的话可说。我早在2010年《致柱子老师》的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柱子老师,是很早就认识的。只不过都是远远地,仰视他:我是选手,他是评委,审视着我;他是楷模,我是微尘,指引着我。偶进他的博客,他的勤耕,让我动容;他的成就,让我瞩目。"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年前,通过摄影理论家李媚寄给我的几期《现代摄影》,我就“认识”了张海儿,但没想到20年后才与他第一次谋面,实属幸事。今年6月,笔者在成都的建川博物馆采访.偶遇张海儿也在那里为《新周刊》拍片.步入知天命的他已是满头白发,与之前留给笔者根深蒂围的形象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