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射阳县棉花收购基本结束,植棉收入亦已见底的时候,我们参照往年的做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在全县有代表性的8个镇10个村13个农户2009年植棉成本和收益状况做了一些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全县植棉成本、收益的总体状况是:单产减少价格高,成本下降收益增,但比照粮食种植,收益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2.
新疆植棉业成本收益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生产的成本与收益事关新疆植棉业的未来发展走势。本文通过对新疆植棉业2000-2009年成本收益调查资料数据的汇总分析,总结回顾了新疆主产棉区棉花生产成本与收益的十年变动趋势及其主要特点,并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效控制新疆植棉业成本过快增长和确保棉农增产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2007年度棉花生产情况1.棉花种植成本略增。据棉区供销社调查统计,2007年度,植棉平均物化成本为240~260元/亩,劳动力成本约为750元/亩。每斤籽棉价格在2.4元可收回成本,与前几年植棉投  相似文献   

4.
近期,我们深入企业、农户、田头,对射阳县2008年的棉花生产情况、植棉成本、市场价格和棉农收益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总的看,虽然该县2008年的棉花生产形势喜人,单产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国家和江苏省实施了多项补贴政策,但由于植棉成本大幅上升、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导致植棉效益明显下降,棉农收益极少。一些利用外包农田植棉的大户,更因地租高、叫工多,不要说赚了,能平账就成了天大的好事。目前,许多棉农正在盘算2009年种什么、怎么才能提高农田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5.
新疆植棉化肥投入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棉花生产的可变投入中化肥所占份额最大,1996年全疆平均化肥亩投入110.74元,占总物质投入(403.93元)的刀.4%,较全国平均(90.77元)高出22.0%。兵团主要植棉师1998年成本调查,化肥投入149.34元,占总物质投入(391.12元)的38.18%。因此,在当前棉价下跌情况下,分析化肥投入现状、寻找提高投肥效益的途径,对于提高我区植棉效益、增加棉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新疆植棉投肥现状分析(-)化肥费用增长是物质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资料分析,1990年与1985年比新疆植棉增长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兵团第八师134团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棉花化学打顶与人工打顶的成本收益及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发现:采用化学打顶技术有助于节约劳动力、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棉花种植机械化水平;同时有助于推动团场第二产业发展,增加植棉团场经济收益;并通过减少甲苯和二甲苯的使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棉花是新疆农业的优势产品,植棉业是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就新疆棉区与黄河棉区、长江棉区成本收益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稳步攀升,新疆棉花生产成本过高,加上新疆棉花销售回归市场,价格不稳定,导致棉花生产风险增大,棉农种棉积极性降低。文章通过对新疆棉花成本收益及规模报酬变动趋势的研究,为棉农生产决策和政府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在对新疆棉农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棉花种植规模变动下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在二次函数的基础上寻找生产要素投入成本较低,收益最大的植棉规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棉花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以及不同植棉规模下生产要素对棉花产量增加的贡献程度。结果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单位面积成本和收益随着户均种植规模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变化;单位面积成本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先下降,超过一定规模后上升,成本最低植棉规模为3.56hm2;单位面积收益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先增加,超过一定规模后下降,收益最高的植棉规模为4.67~5.33hm2。研究发现,户均种植规模在2.5~4.5hm2时,土地费用、机械作业费、水电费、雇工费用投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较大,规模在7~10hm2时,化肥投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较大;农药、地膜、滴灌带等物质投入未体现规模趋势。结论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成本和收益随着种植规模不同而变化的趋势符合规模经济原理,存在最优种植规模;在不同种植规模下,各种要素投入对新疆农户棉花产量的影响差异明显。因此,要引导棉农合理投入生产要素,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棉产区棉花生产滑坡0的原因及对策王庆功,刘法力一、棉花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植棉比较效益低,棉农收益下降棉花是高商品率的产品。因此,棉花的价格直接影响棉农的植棉收益。而植棉收益是决定农民植棉意向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棉农的植棉投入不断提高,而...  相似文献   

10.
在灌云县植棉大镇四队镇,有一批植棉能手靠精湛的植棉技术异地当上"棉老大"。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该镇外出承包土地植棉的农民已有3000人,带回纯收入3000多万元。 四队镇人多地少,一部分精明的棉衣凭借自己精湛的植棉技术,在异地找到了发展空间。如今,这些植棉能手已遍及山东、安徽及本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在《棉花》1980年4期上发表“对我国植棉史分期的探讨”一文,将我国植棉史分为边疆植棉时期、岭南植棉时期、长江黄河流域植棉时期和近代植棉时期等四个阶段,並谓到后两阶段,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上始渐占重要地位。而此两时期的植棉业和棉花纺织业又都从上海开始。即在此两时期中,上海都起了带头作用,故有对上海植棉史作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提升兵团植棉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种植在兵团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加快兵团植棉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提高兵团植棉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该文主要就兵团植棉业的现状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并提出了因地制宜地降低棉花单位生产成本;加大植棉业科技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原棉质量;实行差异化竞争,适度发展特色棉花种植;加快棉花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构建兵团植棉业安全的抗风险保障体系等提高兵团植棉业竞争力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学界与纺织业界的互惠合作,是近代植棉业改良的必然要求。晚清时期的棉作改良存在技术与资金、市场分离的问题,棉产改良收效甚微。反思此前植棉业改良失败的原因,穆藕初提出"振兴农业,非财不可,且非才不办"的农产改良理念,在植棉业改良工作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即注重农学界与企业界的耦合,以确保科技与资金、市场的配合。通过创办穆氏植棉试验场和穆公正花行、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主持华商纱厂联合会植棉委员会,穆藕初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植棉业改良实践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明初山东植棉始见普及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鲁西、鲁北与鲁西南三大棉区。明中期后,商业性植棉业日渐兴盛。清代,植棉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主要棉区,出现了专业化植棉生产的趋势,清末,随着棉田趋向集中,这一趋势进一步扩大。民国时期,植棉生产以抗战爆发为界分前后两时期。前期,美棉的扩大种植,促使植棉生产达到鼎盛阶段;后期,因日本侵略,植棉业遭到摧残,明显衰退。而在山东各解放区内,植棉生产却蓬勃发展,与敌占区形成鲜明对比。建国40年来植棉生产经历了恢复发展、起伏徘徊与调整飞跃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疆植棉业中突出的人力资源紧缺问题,已经影响到植棉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植棉业人力资源紧缺的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原因,通过提高农民种植技能培训,推广科学植棉模式,大力引进和培养棉花品种研发人员,改善和提高外来工待遇,广泛应用采棉机械等措施,保持植棉业的长期兴盛,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盐城是江苏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常年植棉近250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的一半。全市80%的农户种植棉花。随着沿海开垦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十几年来,滩涂外包植棉渐成气候,未纳入统计的沿海植棉面积产量较为可观。2008年棉花交售时节,该地区同样经历了棉价的高开低走、棉市的动荡不稳、农民的持棉惜售等棉市景象。然而,“霜降”过后不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依据方志资料,分四个时期描述和分析了从清朝入关到解放前夕三百年间陕西植棉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清代陕西植棉业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陕棉种植经历了一个由关中向南北普及的过程;后期是陕棉生产的大发展时期。清代陕西植棉业的发展与清朝政府及地方官员的提倡有极大的关系。但是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纱的侵入对陕棉生产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清末民初到抗战前期是陕西植棉业的持续发展时期。抗战期间的陕棉生产,在国统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国民党政府的行政干预,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及其周围地区则创造了中国植棉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通过对近三百年陕西植棉史的考察,最后得出陕西植棉业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棉花商品率一直很高;二、棉花生产一直持上升趋势;三、政府的棉花政策对棉花生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扩展生产函数对棉花总量生产函数进行估计,计算出包括棉花种植面积、亩均物质资本投入、亩均劳动力投入以及植棉技术进步四项主要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结果发现,植棉面积仍然是影响棉花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植棉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与现有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条件双重制约下,植棉技术进步是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重要组成力量,机采棉技术集成体系构建是解决棉花产业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植棉史考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绍杰 《中国农史》1993,12(2):28-34
从历史文献和墓葬出土文物看,可以肯定华南是中国植棉最早的地区。中国棉花是自南向北发展的。长江中下游开始植棉比华南约迟一千多年。北传迟的原因是:北方麻和丝织品发展很早,已基本能供应中原人民的需要,不急于引种棉花;也由于华南普遍种的是多年生棉,不适于北方种植;而且植棉的加工技术直到宋、元才逐渐北传。  相似文献   

20.
为鼓励农民创新种植模式,提高植棉积极性,山东省夏津县决定举办“2009年种植棉花冠军大赛”,让农民在有条件的地块,通过精心科学管理,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棉田种植效益。 素有“银夏津”之称的夏津县,植棉历史悠久,常年植棉面积在60万亩左右,是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和优质棉出口基地,棉花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