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响应国家《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背景下,学院积极参加教育部教育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并成为首批通过验收的高职院校。应对国家智能制造需求,学院专注于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培养合格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对基于智能制造的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进行了研究,并对未来提出展望,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11(3):76-77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五十多年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自动化科学与工程领域不断探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该所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面向我国制造业的重大需求,该所围绕绿色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机器人,助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红利缺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智能制造"。在此背景下,文章综述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及应用现状,并结合现阶段制造行业现状以及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情况,分析了企业对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技能的需求和现阶段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主流模式,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东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在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但同时,东莞智能制造发展也面临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改造资金缺乏、研发技能人才不足等瓶颈约束。需要采取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更新改造、大力培育机器人产业基地、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优化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等对策措施,推动东莞智能制造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结合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硬软件组合,智能设备正受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关注全球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和各国制造业升级诉求所催生的政策、金融、市场各方面的支持。日本早在1960年代就已开始发展工业机器人,截至2012年,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为31万台,约占全球机器人保有量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在宏观层面制订了多项法案和规划,为美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助力。2013年谷歌收购Boston Dynamics,其产品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模拟人类行为,可应用于国防任务测试和极端环境救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假设,运用2001~2014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机理与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且工业机器人进口与制造业吸收能力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工业机器人及制造业分类的影响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需注重工业机器人的进口与消化吸收,不断拓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机器视觉是使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控制处理的核心技术。文章对行业现状、人才需求类型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问题解决方案,并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为实践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实践,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培养机器视觉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假设,运用2001~2014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机理与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且工业机器人进口与制造业吸收能力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工业机器人及制造业分类的影响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需注重工业机器人的进口与消化吸收,不断拓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相似文献   

9.
假如,用一个词定义中国的产品,它应该是什么? 众所周知的是,法国制造的产品意味着"浪漫",日本的产品意味着"精致",德国意味着"严瑾",意大利"热烈",英国"高贵"……你不得不承认,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产品还相差得太多。 "中国制造"是否将永远和"低价"画等号?没有人愿意回答"是的"。在制造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时,"中国制造"本身也逐渐形成了并不光鲜的世界概念。抛开诸多可能的政治因素不谈,仅从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对"中国制造"的"成见"形成也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是人们对世界各地销售的中国产品的总称。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中,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考验,在危机的寒冬中,中国制造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本文主要论述了从融资体系和企业技术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危机是中国产业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所必然付出的代价。经历这次事件之后,"中国制造"或许将调整思维和战略,找回令人自豪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引入包含机器人、污染、能源等要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逆概率加权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能显著降低企业排放强度,减少排放量。机制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技术,降低能源强度,还通过减排技术效应,减少每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量。此外,内资企业、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内陆省份机器人应用的污染减排效应相对更大。本文为中国实现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 如果对中国制造业作一番全景扫描的话,目前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业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如今在国际市场"Made inChina"已经成为普遍可见的标识;"中国制造"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 GDP 中基本维持在40%以上;二是我国的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三是制  相似文献   

14.
贸易摩擦与“中国制造”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制造"影响力的加大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其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趋增多。本文从"中国制造"遭受的贸易摩擦入手,指出"中国制造"压倒性的数量、逐年加大的外贸顺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了"中国制造"的当前发展特点,并由此指出"中国制造"必须转型,最后提出自主创新与品牌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的两个引擎。  相似文献   

15.
黄鹰 《开放导报》2003,(5):13-14
"中国制造"的症结所在 1."中国制造"缺少世界品牌 随着中国产品大量畅销国际市场,"中国制造"就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一份名为"科技与中国制造"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家电、医药、电子、服装等10个制造业在内的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制造总额中的比例也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制造发展过程中,遇到能源、原材料以及环境资源供给的制约,而制造业发展所遇到的这些瓶颈必须在"互联网+"时代被打破。中国制造2025,指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江苏制造有必要紧跟中国制造2025,结合江苏省的制造业发展现状和省情,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江苏制造2025"。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从整体看是一个全方位的商品,它不仅包括物质成分,也涵盖文化成分和人文内涵。"中国制造"在进行物质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将人文文化和国内的商业文明一并出口至国外。但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长久以来享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仍然落后,一定程度上,科技含量低、利润率低似乎成了与"中国制造"相伴生的特点。掌握核心科技,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已经迫在眉睫。文章对"中国制造"文化内涵的提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长书 《特区经济》2009,(5):281-282
进入新世纪,"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方面危机不断,软实力缺陷明显。本文在对软实力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制造"软实力差距的本质和表现,认为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应该从宣传教育、地方政府激励、法制建设、消费者保护以及舆论监督等几方面入手去改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产业》2007,(9):36-36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制造"有大量产品已经占到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西方国家不可能不使用"中国制造"。但他同时表示,要让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强国,中国企业必须要迈过几道坎。目前中国企业破解国际贸易壁垒时大致有三类手段:一是绕开,即证明进口国标准不能覆盖自己的产品,比较被动;二是积极应诉,但成本较高;三是临时投入巨资达标,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20.
正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释放投资潜力、发展活力;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虽说其拳脚功夫已渗透全球,甚至是发达市场,但由于缺少知识产权,缺少核心竞争力,以致于成为模仿和制造低端产品的代名词,由民族骄傲变成民族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