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与日俱增,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成了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文章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问题出发,探讨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与政策进展,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模式进行评价,分析有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重要理论与政策问题,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及其保障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我国城市化大步推进,一大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因而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因制度缺陷等因素影响,失地农民许多权益受到侵犯而被损害和流失。为了使城市化不受征地影响,同时又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必须对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征用和补偿政策进行调整,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进征地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和加强征地补偿费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勇 《南方农村》2004,(1):20-2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土地被征用开发,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失地农民,正在中国形成。说是农民,他们却没有了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获得工作的机会和社会保障,他们变成了城市的边缘人,其实他们已经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权益受损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南京、昆山、无锡三个样本地区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土地存在严重依赖的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后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比较差,生活水平较之前的农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相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高,就业技能比较高,当地政府给予的补偿比较多,失地农民市民化后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比较强.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已经不是农民个体的风险问题,而是影响深远的群体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产生大量失地农民,对失地农民补偿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失地农民现状和失地农民权益结构的分析,探讨了造成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流失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提出了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玲 《农村经济》2008,(1):115-11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对农民集体土地征用的力度越来越大,致使一个新的群体-失地农民正在中国形成.说他们是农民,他们却没有了土地,说他们不是农民,他们却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获得工作的机会和社会保障,他们已经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文分析了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空间等对策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驰  张荣 《农业经济》2004,(3):48-49
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茨在其《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把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即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土地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就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在这一进程中,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土地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农民如何增收,农村社会如何保持稳定,就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崭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羁绊,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8.
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形成失地农民问题的历史根源,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健全是形成失地农民问题的直接推手,而政府寻租严重和监管的缺失已经成为失地农民问题突出的关键.必须从历史根源出发,结合现实条件,抓住关键环节,才能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被分享,但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不是渐进式的演变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收益也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被普遍共享,其所带来的成本又被一部分特殊的群体所承担,结果却使得这一部分人成为了社会的边缘弱势群体。而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大量土地被征用造成的失地农民问题就是一个比较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将分配领域的方针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成“效率与公平并重”,提高了“公平”的地位。为了践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方针,为了解决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权益保障问题.本文从法理学角度分阶段探讨了农民在失地前、失地中和失地后的权益受损状况。  相似文献   

11.
《南方农村》2011,27(2):1-1
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上,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每个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理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他说,“在中国,任何一个政策,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肯定要失败,各个地方搞户籍制度改革,如果就盯在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上,肯定走不逦,农民也不会答应。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硬与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挂钩,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他指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政策的方向,防止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现象蔓延。我们在土地问题上不能再犯错误,不能够再折腾农民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意义、现状、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1 .农村妇女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保护她们的土地权利 ,就是保护农村、农业和农户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伴随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农村的男性劳动力更多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到城镇务工经商 ,而女性则成为农村的留守大军。留守的农村妇女不仅像以前那样承担全部家务和庭院劳动 ,而且承担了原来由男性分担的农业生产活动 ,农村妇女劳动负担呈加重的趋势。在一些地方 ,农村妇女已经成为种植业、养殖业领域的主力军 ,农业女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国内外农民土地权益领域的研究进展,从农民土地权益的界定、受损的表现形式和原因、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对策等6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研究结果表明:1学术界对农民土地权益的界定没有达成共识;2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地权稳定性、地方政府行为监管、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对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表现形式、原因和对策等进行了探索;3研究方法以规范分析方法为主,还包括计量经济分析、案例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4研究视角以宏微观经济学为主,并包含法学、新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了今后农民土地权益领域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透过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不同流转模式对宅基地的归属(权)和宅基地流转的收益分配问题(益)产生了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宅基地的归属应以保利模式中的主、客体为准,同参照保权分利模式进行收益分配;即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分别以税收和地租的形式获得利益,但必须保证农民为最大收益者.依此,还针对各方所得利益的支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民农地发展权收益缺失,原因在于农民缺乏主体性,没有同国家和大资本博弈的实力。通过农地股份合作的组织模式,可以使农民依托组织的力量,增加农民追加农地投资使农地升值的能力,增加实现土地发展权(增值)收益在农民中分配的可能性。从而,打破由国家或大资本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通过追加投资形成土地发展权收益的垄断局面,改变城乡资源格局不均衡的状态,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滞后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容提要我国城镇化不仅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而且滞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达到同等经济总量时的城镇化水平。本文在分析我国城镇化滞后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必须进行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投融资体制在内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基本权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志刚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1):9-14,39
研究目的:为有效解决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研究方法:现象溯因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农民土地权益是"农民"基于土地所享有的"权益",而非农民享有的"土地权益",其不仅包括农民土地经济权益、农民土地政治权益、农民土地社会权益和农民土地文化权益等实体权益,还包括农民土地程序权益。农民土地权益的基本权利属性决定了农民土地权益具有公法性质,并随之也决定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应只是私法的任务,也应是公法的任务。研究结论:只有将农民土地权益提升至基本权利的高度,才能实现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国家耕地安全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三农”形势与对策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1年以来,中央进一步提高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各级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农业和农村形势有了明显的转机。主要表现是:在遭受特大旱灾和严重煌灾的背景下,农业仍能平稳发展;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多数地方目标基本明确,思路基本清晰,步伐进一步加快,效果也在逐步显现。但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尤其是在增加农民收入中,仍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征地补偿费的确定和分配一直是征地制度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杈虚位,导致政府制度性寻租,征地补偿费分配不公,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清楚的认识农地价值、合理确定和分配征地补偿费,协调好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民在农地征用中的利益分配,保护农民的权益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因果分析法和经济学分析方法,提出征地价格应是农地价值与农地发展杈价值之和,即农地价格、生态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农地发展杈价值之和。  相似文献   

20.
四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通过对四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研究,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出现,既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又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概括了目前四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呈现出的特点及效果,揭示了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强调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农民长远利益的大事,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