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递延资产”是我国执行“两则”、“两制”以后新增设的一个会计科目,它是从待摊费用中裂变出来的摊销期超过一年的待摊费用。由于这种支出数量大、受益期限长,不能在当年全部费用化,需要按照受益期逐步向费用转化,在未转化前,它是一种资产。按照现行财务制度的规定,递延资产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筹建期间汇兑损失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由于这个“其他”没有确切的规定,有些企业在操作中对这个科目有了较大的随意性。根据笔者近期对某些企业的审计,发现“递延资产”科目使用上存…  相似文献   

2.
“递延资产”帐户不可忽视“递延资产”科目,是核算企业发生的、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而应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等其他待摊费用。但有些企业把这个“科目”变成了利润的“调节器”...  相似文献   

3.
递延资产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工程支出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由于递延资产的构成内容不同,产生了受益期和分摊方法上的不同。为了规范摊销。方便计算,合理分担递延费用,正确核算成本,我们在1993年新制度出台后,设置了一张递延资产摊销计算表。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得到了广大财会人员的好评,并在全市推广运用。现将此表介绍如下。上表内容可说明如下:该水泥厂于90年代初开始筹建,到1992年5月开始投产,至今发生了…  相似文献   

4.
递延资产核算中常见错误及审查方法许兆杰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企业的开办费、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由于递延资产具有在多个会计年度分期...  相似文献   

5.
警惕企业利用“递延资产”搞虚盈实亏我们在工交企业审计中发现,一些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往往在“递延资产”帐户上做手脚,把“递延资产”帐户当成调节利润的“蓄水池”。主要表现在:1.一些企业把应列入当年损益的财务费用在“递延资产”帐户挂帐不摊。如某塑料厂,...  相似文献   

6.
浅谈流通费用、待摊费用与递延资产四川省内江财贸学校王顺金一《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商品流通企业的实际支出可划分为两大类:1.收益性支出。指受益期在本会计年度的各种耗费,主要包括流通费用和不跨会计年度的待滩费用等。流通费用是企业为组织...  相似文献   

7.
审计案例两则一、虚增利润,“递延资产”帐户作祟最近我们对某企业审计时,该单位1996年报表反映实现利润38.4万元,这与被审单位介绍的年亏损100多万元的反差甚大。于是,我们重点对该企业的收入、费用和往来帐户进行审查,发现“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帐...  相似文献   

8.
工业企业期间费用挂帐不容忽视王志祥,马洪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及《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设置“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科目,核算企业的跨期摊配费用。待摊费用科目,核算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  相似文献   

9.
赵征  王科 《上海会计》1997,(9):42-43
按“两则”中的规定,企业应该正确使用“递延资产”帐户,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往往在“递延资产”及其所涉及的帐户中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给企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给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把大量不应计入递延资产的费用计入“递延资产”帐户,影响了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不按“两则”的规定分期摊销递延资产,而是根据全年收支情况随意摊销,把递延资产帐户当作调节成本和利润的“蓄水池”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递延资产审计很有必要,其要点具体为:1.首先取得递延资…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2006》实施后,评估师在采用资产基础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时常面临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处理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一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能否以账面值列入评估结论;二是评估中如果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注意的问题;三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评估处理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如实反映企业损益最近,我们在对某企业进行审计时发现,1995年12月,该企业把管理费用中的折旧费272988.12元转入递延资产,同时将“财务费用——利息支出”2662021.72元和管理费用459790.68元转入待摊费用帐户,而后...  相似文献   

12.
《所得税》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了企业会计制度中利润表债务法的所得税核算方法,是我国所得税会计的一次重大改革。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及负债的定义及确认条件。在采用资产基础法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时,需根据评估结果,参照新会计准则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的方法重新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评估值;在采用收益法评估时,为简化处理,可将资产基础法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评估值作为溢余资产处理,不再单独预计未来期间新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年一度的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工作划上了一个句号。在我们审计的国有企业中,隐瞒亏损现象较为普遍,其隐瞒亏损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既有不提或少提固定资产折旧、银行借款及应付债券利息、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应摊未摊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应处理未处理财产损失,少转材料借差、产品(商品)销售成本、半成品、在产品成本;又有应在本期反映费用、成本采取会计科目挂帐方法以达到隐瞒亏损的目的。本现结合被审计单位审计情况,谈谈国有企业亏损挂帐的常见现象以及对此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将两者产生的差异区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实务  相似文献   

15.
从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是运用广泛并且较难理解的一个会计准则.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在执行这个会计准则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理解比较模糊.本文以ST平能公司和闽东电机为例,讨论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条件以及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资产一般按照公允价值或者摊余成本等进行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会存在暂时性差异,进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均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正确合理的进行金融资产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处理应当成为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金融投资类企业财务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至2014年数据,对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所得税会计准则下,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会导致企业价值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同时也说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提高了所得税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向外部提供决策有用性更高的所得税信息。  相似文献   

18.
彭佳才 《财会学习》2013,(12):28-29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此基础上确认所得税费用。通过数年的实务运用,笔者认为,所得税准则中的一些具体会计处理办法,比如可弥补亏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处理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未能清楚地概括出无形资产的特性,因而也未能体现出它与其他资产的本质区别。因为,待摊费用、应收帐款等资产也是没有物质形态的;递延资产更具有“无形”和“长期”这两大特点,为什么却不能作为无形资产?《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将这一定义与前述的无形资产定义相比…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贷前决策、贷中管理、贷后评价,都离不开企业的财务报表。而目前,企业为达到不同目的,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编制几套财务报表,以应付不同部门的现象相当普遍。为此,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表现与原因,寻找防范财务报表失真风险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表现  (一 )资产与负债不实。一些企业为了显示自身的实力,一方面夸大资产总量,另一方面弱化负债。存货中的冷背呆滞积压、残损霉变商品等长期挂在帐上不处理;递延资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的口径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