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晟 《金融博览》2014,(4):64-66
2013年,中国金融市场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均质疑地方政府债务是否融资过度。  相似文献   

2.
翁晟 《中国外汇》2013,(12):66-68
政府类信托还是有购买价值的,只要选对产品项目投向,仍然值得持有。2013年6月10日,根据国家审计署最新公布的官方报告,针对36个地方政府2012年年底所持的债务情况进行的审计结果表明,这36个地方政府在2012年年底负债总额约3.85万亿元,与2010年年底的审计结果相比增加  相似文献   

3.
在新基建时期,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项目成为吸引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和推进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了推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项目提质增效和规范经营,我国审计机关将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项目纳入审计范围,强化对其的监督管理。本文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审计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与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比较分析来探究新基建时期该项审计的内涵,另一方面基于该项审计的操作程序不规范、技术方法落后、未发挥防护作用等困境研究得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审计效率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引入审计署公布的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万亿,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概念、现状、形成的原因、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地方性债务的建议,从而有效地预防政府性债务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2020年,除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外,“新基建”显然是中国开年最热词之一。何为“新基建”?“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与以“铁公机”(泛指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亮点在于支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地方政府债务在提高民生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显突出,债务规模膨胀,增长速度过快,有些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已经超出地方财政的承受力,债务风险较高,影响地方财政健康运行。因此,当前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探究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各级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杠杆,近年来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战胜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分散举债,债务底数不清,管理失于规范,部分地区偿债风险较大,对财政经济运行造成冲击。在各地对政府性债务初步实现归口财政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债务复式预算管理制度,把政府债务纳入各级人大审查范围,实行借用还全过程管理,逐步形成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政府性债务管理专门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因其规模日益扩大和风险日益凸显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一、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财政部和有关部委的调查,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缺乏基本约束、举债失控。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是地方政府性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情况看各地政府自行举债缺乏基本的约束,举债的形式五花八门,贷款主题主体过多过散。地方政府多层次、多部门自行举债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着力防控债务风险。2013年底审计署公布了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报告,为下一步债务考核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地方政府在化解存量债务的同时,还面临着发展融资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提出了多个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基建”对分配和消费的赋能不显著,但提升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发展水平,且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显著赋能效果。异质性特征表现为:“新基建”对国内大循环的赋能效应在2013—2015年不显著,但在2016—2019年显著;对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赋能效应较大,而对东部地区的赋能效应相对较小。内在机制方面,“新基建”可通过促进创新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生产和流通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  相似文献   

1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纳为生产要素之一,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202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再次强调要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由此可见,数据要素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  相似文献   

13.
10万多亿元的地方债务像一把悬在头顶上的利剑,威胁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2010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GDP的27%。  相似文献   

14.
李勇坚 《中国金融》2020,(10):72-73
<正>最近一段时间,"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词突然火爆。而从中央的政策来看,对"新基建"实则谋篇布局已久。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在中央层面提出"新基建"的命题。2018年12月至今,至少有8次中央高级别会议对新基建作出了部署。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新基建"后,各省纷纷推出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庞大基建计划,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5个省份推出了合计投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分析欧债危机形成及演进过程中的制度背景,本文发现,分散于各个成员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以及非约束性跨国合作机制使得欧洲金融监管政策难以充分发挥效力,而财政分权又给予各国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机会,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环境下,欧洲金融稳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基于此,本文归纳出一个新“不可能三角”框架——财政和金融分权、统一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只能兼得其二,并探讨其对我国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疫情是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在疫情的波及下,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其中受冲击最严重的一季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速的稳定作用进一步凸显。2020年两会前,我国政府先后三次下达了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总计2.25万亿元。随后,两会期间我国政府新增了财政赤字1万亿元,同时增发了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全年专项债额度达到了3.75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1.6万亿元。充足的资金为基建项目的陆续开建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近年提出的新基建概念,也大大拓宽了基建项目的范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基建也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疫情冲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基建投资的空间有多大?又会有怎样的发展路径?本文将从基建的资金端、投资端和新基建三个视角进行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刘瑞丹 《财会学习》2018,(24):3-5,27
2017年10月《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发布,要求直接在"大账"中进行基建业务核算.本文对新旧会计制度在基建业务核算和报表信息反映上的差异、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分析;采用基建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视角来解析基建业务核算案例;提出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性债务(以下简称“地方债”)是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筹集资金而形成的负债,它不仅可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吃紧问题,也能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但根据边际成本理论,同一债务人的借贷额越高,借贷成本越高,极端情况下,过度的地方债也能够引发金融危机。我国地方债起步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20.
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现状(一)地方政府债务膨胀,贷款与财力不匹配当前,地方政府各类变相债务无外乎三种形式:一是绕开政策限制,成立投融资平台进行融资。虽然债务人不是地方政府,但公司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必定由财政兜底;二是地方政府不惜违规,为投融资平台贷款提供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