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方 《企业导报》2001,(7):24-26
<正> 胆识带来滚滚财源 温州人做生意,勇于开拓,敢于走出家门、国门。有人说,只要哪儿有中国人,哪儿就有温州人!如果在哪儿只有一个中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准是温州人!也许,这话绝对了一点儿,但温州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全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1960年代,为支边来到新  相似文献   

2.
东方 《企业研究》2001,(8):37-39
温州人会做生意,勇于开拓,敢于走出家门、国门。温州人遍布全球。有人说,只要哪儿有中国人,哪儿就有温州人。如果在哪儿只有一个中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准是温州人。也许,这话绝对了一点儿,但温州人生意做到了全国、全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 先讲国内,以新疆为例,在60年代,为支边来到新疆的温州人仅300 名,现已有8万多人,光乌鲁木齐市就有4万多人。他们主要经营皮鞋和棉纺织品,年交易额达几十个亿。温州的著名厂家,如吉尔达鞋业、康奈鞋业及夏蒙、报喜鸟西服等,在乌鲁木齐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如今,乌鲁木齐的温州商人…  相似文献   

3.
美国西部乡下的一个农庄里住着一位老农,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只有小儿子与他相依为命。一天,一个温州人来到了他的农庄。“我想带你的小儿子到城里去发展,你同意吗?”温州人对老农说。“那怎么成?现在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在我身边。”老人直摇头。“如果我  相似文献   

4.
《英才》2008,(11):143-143
好东西都要张榜公布,所以中国人总是有上榜的欲望。以前是白求恩,这回是一个英国小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搞出了一个富豪榜。很多人在心里又一次失落,一桩好事又被别人拿去。但是上榜的人几家欢乐几家愁,眼看他出名了,眼看他出事了,眼看他消失了,眼看他又回来了。一张民间的榜,一张外国人的榜,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狄更斯这句知名的话来形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似乎非常合适。温州籍投资客王立强对这句话的感触更深。2003年,王立强带着70万元只身来到上海打拼,和众多温州老乡一样,他选择买房投资。频繁地“买进卖出再买进”后,2008年底他手上有7套房产,扣除贷款,这期间王立强的投资收益翻了十几倍。  相似文献   

6.
东方 《企业文化》2001,(11):21-23
温州人会做生意,勇于开拓,敢于走出家门、国门,遍布全球。有人说,只要哪儿有中国人,哪儿就有温州人!如果在哪儿只有一个中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准是温州人!也许,这话绝对了一点儿,但温州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全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7月1日,远在中国西藏的张先生从拉萨坐上了一列专为高原设计的特制高标准客车,穿越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行程4300多公里,来到上海;换乘地铁后,他来到了上海世博园.在世博园铁路馆前,他被静卧在那里的一列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深深吸引了,那低阻力流线型车头,美观大方,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张先生兴奋地前去跟这列动车组合了一个影.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先后有3个字与温州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第一个是“资”字,即温州人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自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第二个是“假”字,即温州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假货的确不少,有些产业甚至是通过造假起家的。但随着原始积累的完成和品牌意识的兴起,温州货已经不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而是精品、名品的代名词,一大批全国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在温州逐步形成。第三个是“炒”字。近年来,媒体谈起温州,往往少不了一个“炒”字,如“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等等。之所以将温州人与“炒”字紧紧联在一起,是因为…  相似文献   

9.
方培林,这个勇于在金融市场的吃螃蟹的温州人,只读过一年初中,当过统计员、食堂管理员,后又被抽去搞财务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凭着温州人贯有的敏感和勇于创新,他被载入了中国金融改革史。敏感的温州人方培林所在的钱库镇,当时是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基地之一,这里的副食品、烟酒、针织品批发覆盖了温州周边多个县市,小商品批发业兴起产生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东方 《企业文明》2001,(11):46-48
眼界超越国界温州人会做生意,勇于开拓,敢于走出家门、国门,遍布全球。有人说,只要哪儿有中国人,哪儿就有温州人!如果在哪儿只有一个中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准是温州人!也许,这话绝对了一点儿,但温州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全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先讲国内。以新疆为例,在60年代,为支边来到新疆的温州人仅300名,现已  相似文献   

11.
董辅礽在温州改革初露端倪之际,就予以极大的关注,成为研究和促进”温州模式”发展的经济学界关键人物。他赋予“温州模式”以观念创新和理论支持。他强调:“非公经济不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就‘活’不起来。”在温州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他又冷静并前瞻性地指出:“温州模式”必须有”三大突破”,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温州商人在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非凡举动,使温州人再度成为牵动人们神经的焦点.一支被媒体称作"温州炒房团"的民间资本异常活跃,在全国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炒房热.先是在杭州、上海,现在这支力量又向中原、东北和西部挺进.据统计,温州的炒房大军人数将近10万,用于炒作房地产的资金已高达1 000亿元人民币.每当这笔游资大量注入某一城市,其房地产市场无不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面对温州人的到来,各地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商表现出一致的欢迎态度,而怨恨者则一脸的无奈和忧虑,甚至有人呼吁政府出台政策,对其斩草除根,一网打尽.  相似文献   

13.
温神秘的温州人□詹国枢张小国州人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些什么特征?为什么在交通并不发达、资源并不丰富甚至还很贫瘠的那么一小块地方 ,会生长繁衍着这么一群人 ,把一个本不起眼的温州建设得那么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这的确是一个谜。我们来到温州 ,试图揭开谜底。温州怪事多 ,外地人觉得稀奇 ,本地人不以为怪。透过桩桩怪事 ,是否折射出温州人的某种品质呢?来到温州 ,尚未深入采访 ,先睹怪事若干。怪事一 :店铺遍地开温州店铺之多 ,可谓多如牛毛。大街小巷密密麻麻自不必说 ,你到居民区或机关宿舍 ,凡是大楼底层 ,竟然全是店铺…  相似文献   

14.
余之 《秘书》2013,(5):45-46
旧上海的西餐旧上海的西餐,也有人称为"洋饭"。清朝宣统元年,上海有一个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是专门介绍西餐的。这本书在当时的上海很热门,也很新鲜,因为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洋饭"为何物。在上海最早的几家西餐馆的菜单中,除了牛排、浓汤、色拉等常见的菜名,总还有一道"咖啡",此物当时被人称为"咳嗽药水"。"洋饭"是随着西方人东进来到我国的,广  相似文献   

15.
狩猎西部     
美国人苏丹瑞早早跨越中国沿海,来到中西部。他相信那里有尚未被人发现和认识的机会,这些机会通常与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温州的人口和城市规模似乎可以不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来计算。因为,随着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的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这个城市的脚步已经延伸到了杭州,延伸到了上海,延伸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几乎每一个城市,150个已经在世界各地成立的异地温州商会就是最好的证明。温州,近年来一直和中国房地产联  相似文献   

17.
《中外管理》2008,(10):58-59
哲理的故事 一天,一个外星人上了公交车,语言不通,司机和他打手势交流。外星人用手比划了一个小圆,司机用手画一个大圆;外星人又做了一个“八”的手势,司机做了一个“七”的动作;外星人的脸色有点变了,连忙又指了指天上,司机笑了,指了指地上,外星人脸色大变,夺路而逃。  相似文献   

18.
冰冷金改     
为了能和浙江金融办主任丁敏哲就温州金改的事情聊一聊,我专门赶到上海参加了陆家嘴论坛,虽然事先有过沟通但并未确定行程。凭多年论坛追访的经验,再难缠的领导也不会是铁板一块,你想问的问题,总是可以抛出来的。我并不是第一次碰钉子的人,之前就有记者遭到冷遇,并将其描述为"被推搡",我恶意揣测了一下,心想他可能形容的稍微夸张了点,但我错了。在  相似文献   

19.
曾涛 《经济界》2002,(5):56-58
一、温州人的精神与个性温州人的精神气质与个性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但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还是可以窥视到温州人内心深处世界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殊气质。比如说:“温州人睡得了地板,也当得了老板”,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他们的骄傲之一。创业初期,温州人大部分时光在挤火车、汽车中度过,没有位置,就钻到别人的椅子底下睡一觉,打地铺也是家常便饭。又有人说:“上海人有一块钱就要打扮,广东人有一块钱就要出去游玩,北方人有一块钱就要去神侃,温州  相似文献   

20.
"温州人"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人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所以他们才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经营方法,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经营理念,这也是“温州人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