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构建住房需求结构、政策调控和价格的动态系统模型,依据2007-2021年40个重点城市季度数据,考量政策调控对于住房投机和房价波动实施效果。结果显示:住房投机推动了房价上涨,政府住房调控政策对房价波动影响差异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不同地区政策调控实施效果存在差异。鉴于此,应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同时积极畅通房地产调控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传导效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房价变动过程中,主要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政策面。房地产政策不动摇的同时有效促进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房价保持目前的合理回归走势可能性极大2003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从调控政策的方向看,2003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3季度至2008年3季度,调控政策方向是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第二阶段是2008年4季度至2009年4季度,调控政策方向是鼓励住房消费和房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房地产产品的双重特征出发,研完了住房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房价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调控房价政策的选择,提出调控房价政策要考虑到房地产产品的双重特征,要做到标本兼治,调改结合。  相似文献   

4.
郑竑 《福建金融》2013,(7):31-36
房地产调控总体上遏制了房价过快增长势头,避免出现全局性房地产泡沫破裂;但仍存在房价高于城镇居民承受能力、地价对房价助推作用较明显、相关调控工具缺乏有效性和区域差异显著的情况。调控效应影响因素主要有:住房政策的保障性功能严重缺失;地方财政压力和政策不合理诱发投机导致地价快速上涨;人口结构、家庭小型化等因素使购房需求严重缺乏弹性,税制不合理和供需两旺使税收调节助推房价上涨等。提高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要做到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革土地出让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和改进政策性金融。  相似文献   

5.
对土地政策、货币政策对房价调控的影响效应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以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土地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应及现状,最后,立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显著差别,提出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6.
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探讨2016年中国房价为什么出现新一轮上涨、政府为什么担心房价下跌、现阶段中国房价为什么上涨过快并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等问题;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房价仍然会总体上涨,房价上涨压力会向二线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二线城市转移。为此,房地产调控应针对房价地区分化现象,实施差异化的住房政策;针对住房需求结构变化,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针对住房市场交易结构变化,调整房地产调控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自1998年我国实施住房住房改革制度,房地产市场进入全面市场化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加重,房价的上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社会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失调、购房难等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8.
潘高洁 《云南金融》2011,(6X):119-120
从1998年6月份上海出台购房抵扣个人所得税政策,到2003年的购房贷款贴息政策,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优惠政策,拉动了住房消费,推动了住房的市场化,也开始使房价在不知不觉中把房价推向越来越高。接着国家为了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开展了调控住房供给量和调控需求量等等措施。本文通过集中对历年国家发布房地产政策的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不稳定性的原因在于房地产投资过热,调控政策具有时滞性,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9.
从1998年6月份上海出台购房抵扣个人所得税政策,到2003年的购房贷款贴息政策,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优惠政策,拉动了住房消费,推动了住房的市场化,也开始使房价在不知不觉中把房价推向越来越高。接着国家为了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开展了调控住房供给量和调控需求量等等措施。本文通过集中对历年国家发布房地产政策的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不稳定性的原因在于房地产投资过热,调控政策具有时滞性,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0.
郑军  胡蓉 《海南金融》2020,(1):58-67
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不仅隐藏着巨大风险,而且一定程度上扩大贫富差距,因此政府不断出台调控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文对房价波动及调控政策效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房价动态演化的内外推动因素及调控政策协调规则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列举了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调控政策与房价动态稳定相悖的种种表现。为构建有利于房价动态稳定的长效机制,建议调控政策不仅要体现住房准公共品属性、要有利于市场理性预期的形成与稳定、要协调短期调控政策的经济增长与民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博览》2006,(9):4-5
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在过热状态中,高档商品住宅过量开发,中低档住房数量不足,房地产信贷依然过热,全国房价涨声一片,从今年5月份“国六条”开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实施供给结构和稳定房价的双向调控,近期,调控政策初显效应,房价上升幅度渐趋稳定,个别城市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住房销售额与销售面积之比作为衡量住房实际价格的指标。在住房合理价格方面,选择了包括房价收入比、房地产企业利润、租售比等若干指标判断了历年宁波住房的合理价格。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合理房价水平的房地产调控框架,即通过建立住房合理价格指标体系来综合判断其合理价格,并通过比较实际价格和合理价格来制定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在此调控框架下,本文提出了完善房地产调控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海霞 《中国外资》2011,(20):187-187
近几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市场上投放的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造成了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居高不下。从2009年至今,国家从金融调控政策、税收调控政策、土地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市场上投放的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造成了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居高不下.从2009年至今,国家从金融调控政策、税收调控政策、土地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西安市2016-2017年房地产调控的背景,梳理了四次调控政策的内容,并就调控政策对西安市房价和房地产供给、银行信贷、房地产企业资金状况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短期内西安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可得到控制,但长期看仍有大幅上升空间,应建立长期的配套政策措施,使限购政策长效化.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房地产业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同时房地产泡沫日趋严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笔者认为,应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在信贷财税等方面保持相应的调控力度,避免忽冷忽热,导致房价不正常波动。  相似文献   

17.
王大贤 《金融博览》2010,(12):22-25
今年4月份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再次启动。本轮调控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一次房地产调控”,真正是实至名归。首先,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上要对政府官员“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其次,  相似文献   

18.
10年来,迭创新高的房价使得中国经济的来来增长不得不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尤其是住房强烈的投资品特性扭曲了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因此,以我国的现实条件,是不能允许将住房作为大规模的投资品的,而应该以满足居民自住为主要目标。始于2009年末的本次房地产调控,提出要“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正是在总结多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历史正反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住房市场虚热的病根之一,体现了住房的消费品特性,可以预计,房地产调控力度在2011年不会放松,未来只有在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见效和稳定房价目标得以实现后,才有可能鸣金收兵,但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将很可能长期化。  相似文献   

19.
政策法规     
《财会学习》2013,(3):5-5
国务院再推房地产调控五条新政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确定,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五条政策措施。这是继2011年调控后,国务院再次出台全面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集中释放了中央对近期市场变化的态度信号,再次表明中央坚持房地产调控从紧、从严立场。将对购房者、市场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期,一度沉寂的房地产市场再度活跃。老百姓关注,政府也很重视。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都出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尽管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十八般武器用尽,而政策效果并不理想:2005~2010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平均上涨了23倍;面对2010年密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