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错综复杂,从一般意义上看,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这是失业产生的基本原因;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特殊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体制改革、产业结构问题、经济周期性波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我国失业人口膨胀,失业问题严重。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必须从多角度着眼,从扩大就业需求、健全劳动力市场、疏通就业渠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健全和落实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元化转移几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2.
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避免的经济现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的出现己有200多年的历史,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严重的失业问题促使西方各国对失业现象的成因及失业问题的处理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在此理论基础上,西方各国产生了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并不断对其完善.  相似文献   

3.
随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失业现象的存在已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但是,对建立公开失业机制,发挥公开失业机制的自组织和自调节作用的研究仍然不够。笔者认为,建立公开失业机制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且是基于人们日益增强的社会承受力的现实选择;建立公开失业机制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失业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通病,困扰着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我国,不仅显性失业问题日渐突出,隐性失业危害更大,如不及时对这一沉疴进行整治,不但会引起日愈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将祸及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从理论上对隐性失业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其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失业统计口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失业问题日益凸现,但国内针对失业问题的研究有明显不足:一是关于失业的统计口径未能达成共识,各自选用的数据不一;二是大多数文献只注重对浮出水面的中、短期的“失业”问题分析,关注的焦点是城镇登记失业,至多涵盖到城镇下岗职工,这样窄口径短期分析无助于从根本上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本文似从人口角度指出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失业统计的口径的选择与确定,并揭示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失业统计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却难以准确反映失业的实际情况。为了搞好失业调控和促进就业工作,应当完善失业统计体系,逐步引入调查失业率统计指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成本的付出,这是经济转轨的必然。当前,社会成本主要表现在改革过程中国企经济效益下降、大规模失业下岗、通货膨胀、收入差距拉大等诸多方面,以及转轨时期利益主体碰撞产生的磨擦成本上。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认识如何降低社会成本和提高社会对转轨成本的承受能力,推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失业问题日趋显露并恶化。缓解严峻的失业态势,并最终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解决严峻的失业问题,不能一赋而就,只能是渐进式的。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然而,一旦自然失业率高到社会难以接受的程度,它将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应尽力将失业率控制在适宜的比率上。造成我国目前较为严重的失业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形成这种局面也非一日之寒。因此,解决我国目…  相似文献   

9.
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经断言:在资本主义社会,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未来的社会主义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翁”,因此失业被彻底消灭。然而,10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行进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却用冷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失业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迈进的社会主义中国也难以幸免.因为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建设和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并出现了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劳动力过剩和短缺并存、知识型失业等特征。在对我国就业现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学供需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失业是市场经济社会必然的经济现象,但造成失业的原因却明显不同,因而世界各国在治理失业的对策上也大有差异。本文对当前中国失业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的失业不仅由总需求不足造成,而且有行业垄断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因而我国需要建立健全一个全方位的治理失业的政策体系,同时解决或削减总量性失业、行业垄断性失业和制度性失业。  相似文献   

12.
农民失业现象正在成为我国的一种社会现实。我国农民失业表现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基本类型,其成因受社会、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刘易斯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型与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为解决我国农民失业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应从农业产业内部和非农产业两个角度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现实矛盾 ,失业问题是最突出问题之一。如何解决城镇下岗失业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成为我国政府及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这方面 ,2 0 0 2年 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学勤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失业论———中外失业问题研究》一书 ,为解开这一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是目前学术界专门研究失业问题的一本佳作。一、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失业论———中外失业问题研究》 ,共计 3 2 .5万字。全书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前五章构成 ,属于失业的…  相似文献   

14.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失业是与分工相关的一种经济现象,它的分工网络理论、整数理论和分工结构理论都对失业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并且还论证了景气循环与周期失业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面贡献与积极意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与探讨中国失业的新视角,具有极其深刻的启示:分工受阻、分工不足是产生我国现阶段失业的根本原因。产权保护制度不规范、司法制度不健全、各种行政垄断依然存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等制度因素直接阻碍了我国的分工演进。因此,改革阻碍分工演进的制度是目前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5.
对国有企业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谈镇黄瑞玲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随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从此新中国建国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值得注意的现象:显性失业。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国有企业失业问题已经从幕后走到幕前,引...  相似文献   

16.
失业保障制度在反失业中的双重效应及其构建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论述了失业保障制度在治理失业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周期性失业问题,但却是反失业政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反失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接着通过一个社会福利博弈模型阐述了过高的失业保障水平对解决失业问题的负面的影响;最后对如何构建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失业问题对整个社会来说意味着资源的闲置,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意味着一种人力资本的损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利用分工网络风险理论、整数理论和分工结构演变理论来解释失业的成因,与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一样,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失业现象,却提供了一种分析失业问题的全新视角。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外生交易费用和博弈论的分析基础,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下探讨了失业问题形成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失业的特殊原因及增加就业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也是困扰经济改革的一个难题。本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如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失业特殊原因进行分析,并立足实现提出了改革就业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素质、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规范劳动力市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试析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并结合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存在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市严重失业双重困扰的现象对我国的失业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对我国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失业与下岗问题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敏感问题。本首先从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要求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分析了经济增长中失业与下册现象存在的原因。其次,剖析了解决这一事存在的经济发展与提供就业机会之 间,企业改革与结构调整之间、劳动体制改革与社会体系滞后之间的矛盾。最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劳动力资源的状况,提出了把解决失业问题列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