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要素禀赋之一,这是学界的共识.经验观察证实,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的另一方面,则是在它促进中国制造业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而产生的有限能源的大量消耗问题,已经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要兼顾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和能源安全,必须反思地大物博的传统观念,吸取有关国家的能源储备和利用经验,制定能源新战略;在引用外资项目和新建项目时将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提高技术门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并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新阶段,劳动力比较优势对技术进步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甚至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出发点及如何保持行业长期健康地发展。通过廉价劳动力取得的经济利益应该投入到企业的核心部门中,如果仅仅着眼于短期利益,那么不仅企业无法长期生存下去,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也不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和土地作为经济社会的两大要素,二者的配比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效益,其同步发展也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指标.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密化的农业人口压力已基本缓解,但合乎逻辑的大规模快速农地流转却没有发生.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不一定引起农地流转,现实中大幅增加的兼业农户减缓了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推动作用;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推动作用与区位特征关系密切,较高的劳动力流动率并未带来较快的农地流转率.结合现实,可从农户、土地和政府3个方面考察其根本原因,旨在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及其瓶颈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特点就在于其力成本上的弱优势与劳动生产率上的强劣势,这是造成西部地区贸易不发达、出口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而西部地区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强劣势又源自于投资的不足与教育的落后,这是西部地区劳动力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重要瓶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一齐次马氏链,对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之间的争论作一种数学解释,并用我国的经验数据,支持了比较优势理论。文章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进而认为当前我国应坚持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原则是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比较优势原则在备受关注的同时受到责难,比较优势陷阱论便是其一。本文从理论本身、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比较优势陷阱论的局限性,从实证角度论证我国自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得出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仍是我国必然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劳动力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国际压力。因此,必须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经济效率,将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实际上是区域发展理论在国际层面的推广,也可以应用在区域层面上。文章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分析发现河南省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动植物等农产品产业方面、消费市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外生型比较优势比较突出,具备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但是有些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比较优势内源性发展动力较弱。为此,可以通过从提高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扩大河南省内需、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加大对关键产业财政支出等方面着手促进河南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转化。  相似文献   

9.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论的继承与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认为,技术结构的选择取决于相应的要素投入结构,企业投入只有与本地的禀赋结构相吻合,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在技术结构选择上达到成本极小化,进而才能盈利并实现发展;一国发展战略能否充分利用本国比较优势将决定其长期绩效.通过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理论提炼,比较优势战略论者得出的结论是,要实现向工业化国家转化并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需要奉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本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当前贸易战略理论基础的争论问题。第二部分引入了两大贸易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并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我国贸易的现状,尤其是其局限性。最后立足于国际竞争优势,给出了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引致资本外流,制造业空心化风险逐步加大。对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全球比较表明,2011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弱化:一方面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已基本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发生一定的反转(如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另一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尽管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被其他因素(能源成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削弱。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的原因是劳动报酬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劳动报酬上升较快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速低于需求增速,而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短缺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中国制造业再也不能简单地以低劳动力成本取胜,企业必须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竞争和差异化竞争。政府应致力于提高生育率和劳动参与率以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加快“双一流”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以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某些国家贸易保护和我国企业恶性竞争等原因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说明和解释当前世界上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而且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指控的现象 ;提出了在绝对优势理论中 ,理论上不存在倾销与反倾销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不应只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并用实例论证了现有的反倾销规定中发展中国家先天不足、发达国家指控发展中国家倾销则易如反掌的缺陷 ,提出新的反倾销规定应对此作出解释和防范 ,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关于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理论研究、影响因素和实证研究等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提升本国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存在的人力资本质量阶梯和优质劳动力的先行转移,在不给出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刘-费-拉模型所预期的二元经济的一元化转变就不可能出现。改变前述局面的关键条件,是使农村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率大干其人力资本的转移率。为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是现阶段农村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经常被人们混淆的两个概念,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拥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就会有竞争优势.本文阐述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演变,分析了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指出发展中国家要提升本国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转变出口导向,增加其比较优势中的创新和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总的人口红利仍处于高峰状态,但将逐步进入后人口红利期。通过对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以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在总量与结构、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的矛盾;基础教育水平虽然整体提高,但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是造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根本原因。政府通过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加大投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模式、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等方式,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参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增加人口红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在如何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讨论中,会引出一个与上世纪60年代似曾相识的农业劳动力如何转移这个老话题。现在研究的问题与以前研讨的不同点,是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说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性质,以及我国劳动力转移中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编辑策划劳动力浓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全新的角度分析编辑劳动价值,阐述了编辑劳动现象或编辑劳动过程的三级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编辑策划劳动力浓度(EPNA),把EPNA作为其权衡的价值尺度的前提,进而通过编辑策划劳动量比较编辑劳动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传统基于出口额计算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已不能反映真实的行业竞争力。运用WIOD数据,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行业的出口增加值,并基于出口增加值计算中国各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计算结果与基于出口额的传统方法有较大差异: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数量下降,行业分布状况与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不同,传统方法夸大了行业的优势程度或劣势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