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能够彰显一国的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而以往研究往往忽略了文化特征对于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影响。本文基于1996—2016年中国HS六位码大样本微观文化产品数据,以及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文化特征以及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指标,采用多种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共同宗教以及高民主程度对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出口目的国信任度水平、个人主义、外国语言接受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负向抑制效应;不同文化产品种类中,视听类、其他视觉品和手工艺等核心文化产品以及非中间品文化特征的影响较为显著;不同文化距离以及贸易持续期样本中,文化距离越小、贸易持续期越长,文化特征的影响越强。此外,本文还探究文化特征视角下出口品质对贸易联系持续期可能的影响机制。基于上述分析,要积极利用多种途径提升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联系持续期,尤其重点关注出口目的国的文化特征影响,降低由于出口目的国文化禀赋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提升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出口价格、出口品质与贸易联系持续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联系持续期对于一国出口贸易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1996~2013年中国文化贸易HS6位码数据,通过构建出口品质、出口价格以及贸易联系持续期指标,采用多种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以下结论。文化产品出口品质有助于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稳定,而出口价格则抑制了贸易联系持续期,尤其在核心文化产品种类以及较短的贸易联系持续期样本上。本文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对于出口品质较高或贸易联系持续期较为稳定的文化产品样本,出口价格的负向抑制效应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甚至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多种稳健性回归结果也均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企业出口“价格-品质”争论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经验证据,同时对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稳定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抑或抑制了企业出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本文旨在考察对外直接投资究竟对企业出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利用高度细化的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首次从微观层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出口占销售的比例,而且还提高了企业出口的概率。此外,通过引入生存分析模型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显著降低了企业退出出口市场的风险率,即倾向于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期。本文从微观层面证实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出口创造效应,这一核心结论在剔除贸易中间商、排除加工贸易、剔除投资于避税港的企业以及采用最近邻匹配样本进行估计时都非常稳健。  相似文献   

4.
基于UNCTAD STAT公布的数据,探究服务进口对服务出口的引致效应,并借助服务贸易三元边际分解方法,进一步明确引致效应的动力来源。分析结果显示,服务进口对服务出口存在显著的引致效应,服务进口种类、质量和数量边际的增长有利于服务出口份额的增加,服务进口质量边际的增长有助于提升服务出口质量;服务进口通过提升国内服务供给者生产率来推动本国服务出口,这种影响渠道在服务进口质量及数量对服务出口的引致效应过程中表现明显;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服务进口的引致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对于中国扩大服务进口,推动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中国要借鉴服务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调节进口增长来源,完善产业基础环境,并结合自身的特殊性,完善服务进口要素调节机制,保障服务进口引致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7年全球服装产品生产与贸易的有关数据,利用可计算局部均衡模型从全球视角实证考察美国加征关税在行业层面的福利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美国对华服装产品加征关税具有比较显著的贸易破坏效应,但由于贸易偏转效应,中国服装对欧盟、日本等第三方市场的出口将有所增加;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加征关税对美国服装产业的救济效果非常有限;第三,美国对中国服装产品加征关税导致美国社会净福利损失要远高于中国社会净福利损失。研究结论对如何应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涂远芬 《企业经济》2014,(3):106-110
本文以19922010年间中国与26个国家(地区)的双边文化贸易数据为样本,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文化产品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及出口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规模、进口国的经济规模、人均GDP、贸易开放度以及优惠贸易安排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空间距离、文化距离与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规模负相关。文化距离的影响远大于空间距离的影响,加强对外文化沟通,克服"文化折扣"现象,对促进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至关重要。在26个样本中,中国只与7个国家(地区)的文化贸易存在"贸易过度",与其他19个国家(地区)的文化贸易存在"贸易不足",中国文化产品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但需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贸易。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测算增加值出口和多边增加值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基础上,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关税数据,系统考察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增加值出口对生产率进步的影响,并细致区分不同国家的增加值出口和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多种方案的稳健性检验和中介效应均证实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首先,无论是总体回归还是分国别回归,增加值出口显著促进了生产率进步,且对美国、欧盟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增加值出口的生产率效应强于对金砖国家和印尼等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其次,考虑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交互影响,增加值出口强化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且对制造业中间品贸易自由的生产率效应的强化作用要小于对服务业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的强化作用。此外,通过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中间品关税的下降能够增加进口的中间品种类,进而有利于行业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探讨国际贸易影响能源效率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0年~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所具有的正外部性以及出口企业的“出口中学习”行为,可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而进口能以最终产品、资本品及中间产品为载体,实现技术溢出,进而提高能源效率。考虑贸易结构的分组估计结果表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一般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要大于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和加工贸易,这种差异是由不同贸易模式的技术、市场和价值链特征所决定的。文章据此提出了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日本和欧盟都是世界上较大的发达经济体,也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双方的经济和贸易都日渐萎靡.本文利用经典贸易引力模型,对1995—2015年日本与欧盟28国的双边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日欧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因素包括两国距离,双方GDP,人口数量和关税.其中,欧盟国关税税率的下降将对日本进出口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不同产业的差异又呈现出显著地差异;日本进口欧盟成员国的数额与出口国GDP表现出正相关,与日本本国GDP呈负相关,且欧盟国出口国的GDP对其影响要大于日本本国GDP的影响;从日本本国人口数目和出口国人数看,日本作为进口国人口数目与进口数呈正相关,而出口国人数增加却不利于其出口,且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日本应优化进出口结构,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双边贸易伙伴关系,尤其对于具有贸易潜力的成员国应引起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增速迅猛,国内外粮食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粮食贸易的国际市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013—2016年度我国主要粮食产品中,大米和大豆进口世界第一,小麦进口位居第四.从粮食进口总量来看,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粮食第一进口大国.由此可见,我国与国际粮食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必然经由多种渠道牵引国内粮食价格,进而影响到国内的粮食安全,本文以小麦为例,选取1994年—2016年的月度实际价格,分析预测国际粮食价格走势,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