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州 《中外管理》2005,(1):10-10,12
作为中国飞机燃油的海外惟一供应商、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旗下的控股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11月30日被指卷入了一项损失可能高达5.5亿美元的石油期货交易。其后几个星期,同样卷入了这项交易的部分中航油海外债权人,一直在敦促中航油还款。该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原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警方拘捕。  相似文献   

2.
张利华 《审计月刊》2005,(12):36-37
2004年11月29日,新加坡上市公司中航油因错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资上累计亏损5.5亿美元,决定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作为一个成功进行海外收购被称为“买了个石油帝国”的企业,违规的石油期货交易不仅让充满潜力的中航油轰然倒下,也暴露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巨大缺陷。  相似文献   

3.
2005年6月8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迈过了期货期权交易失败后最艰难的一道坎——债务重组方案经债权人表决通过,免遭清盘。2006年2月,新加坡交易所原则同意中航油恢复股票交易(徐伏钢,2006)。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为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控股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在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1997年陈久霖任总裁后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空煤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现货和期货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中航油作为首…  相似文献   

4.
姜含笑 《经营者》2009,(3):34-35
当年因衍生品交易导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5.5亿美元的陈久霖。1月20日从新加坡樟宜监狱出狱。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石油大亨,将怎样经营以后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2004年末,惊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违规、违法运作石油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的巨亏。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作为成功典范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MBA案例,近几年多次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上市公司。联想到早在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就已在新加坡上演过因衍生品市场交易损失14亿美元而破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从中航油事件透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浮出水面。笔者认为,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相伴而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其杠杆作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严禁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业务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适时的会计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同时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到2007年.泰山要成为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泰山集团每位员工都明白这个梦想的深意。不可思议的是.口出狂言的蔡天真.其教育经历中.只写着一个字:“无”。据说.他本人只会写三个宇:蔡,天,真。或许,正是少了教育中条条框框的“束缚”.他才不断打出令人吃惊的招式套路。早在1982年.蔡天真就“混迹”石油圈。在南方沿海,他攫到第一桶金。10年后.国家允许进口成品油.他到香港.做国内燃油供应.不久.转至亚洲石油的贸易中心——新加坡。2002年.蔡在福建投下6.5亿元.发展石化仓储码头项目.并最终借壳金犀宝股份在港上市。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中国航油集团惟一的海外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4亿美元。这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企业突然间就走到了破产的绝境。与中航油事件几乎同期发生的伊利股份高管被拘风波、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被捕以及深圳石化原董事长被捕等事件.或多或少都与企业风险管理缺失有关。公司经营中的风险是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风险管理的失败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总会计师》2004,(11):49-49
12月1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传出因投机性石油衍生商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巨额亏损后.其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一位高层透露,集团正试图采取各种方法.保持中国航油在新加坡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将快速拿出对其重组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一、公司治理的新核心:风险管理 传统的公司治理是以股东和董事会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治理模式。传统的公司治理注重外部治理,主要通过产品市场,审计师的工作及兼并收购等方式来实现,没有体现公司治理的核心所在。这就导致“安然”、“世通”、“中航油”等会计造假丑闻事件逐一浮出水面。这些事件的发生,暴露了传统公司治理的弊端,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企业风险管理ERM的概念,风险管理成为公司治理的新核心。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中国企业危机频现,中国企业家命运多舛,上演了一幕幕悲、丑剧:新疆德隆系全面崩盘;农凯集团的周正毅被判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机石油巨亏,其总裁陈久霖被捕,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在香港被传讯、伊利集团5名高管被刑拘……这些企业或企业家由昔日的辉煌沦为今日的悲哀,个中原因,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其中不乏值得正在成长的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12.
一、董事会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一轮国资改革拉开了序幕,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成功在国有控股及国有独资企业中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核心是董事会代表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屡屡爆出的财务丑闻,以及我国公司在境外上市的种种受挫.无一不映射出我国公司治理的缺陷。本文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研究完善公司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航油危机形成的原因:山寨模式 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亏损事件,许多人把其归因于内控机制不健全,这当然有道理,几乎所有的财务问题都与内控机制不健全有关。但是,如果企业的总裁权力过大,内控机制往往就形同虚设。在“问题管理”中,把这种问题称为山寨模式。“山寨模式”是指有些企业在管理中像山寨一样,英雄们的座次排定之后,各路好汉不再是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而是一切由寨主说了算。而且.企业的虽高领导人像占山为王的寨主一样,有太大的自主决策权,既不受“王法”的约束,也不受上级的监管,可以在他的山寨内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5.
在新加坡发生的“中航油”破产保护案件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教训和反思。“中航油”案件究其根本原因是公司权力制衡机制中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和问题,最终导致了这场国有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金上市公司灾难的发生。尽管“中航油”案件是个案,但它折射出我国公司治理中在制衡机制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公司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确立。笔者就此阐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及问题所在和成因,并提出完善公司治理中制衡机制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04年的圣诞,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海啸横扫东南亚,凶悍暴虐。印尼、马来西亚、印度诸国皆死伤众多,举世震惊。同样地处东南亚前缘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却因地理之便得以远离海啸之灾。一连几天,细雨浙沥、水波不惊。 天灾可免,人祸难逃。此前,一场同样举世震惊的金融丑闻刚刚在新加坡爆发,一次关系中、新两地的“跨国大拯救”紧锣密鼓地展开。中国航油(新加坡)因为衍生产品交易亏损5.5亿美金,因严重资不抵债而申请破产重组。来自中国政界、商界、媒体界的多重目光都投注在新加坡这块弹丸之地,他们在求解一些答案远非那么简单的题目:过去几个月,中国航油(新加坡)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它的命运将会通往何处?而突然沦为商界败将的总裁陈久霖又将面临什么结局?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或者领导文化,但是安然的轰然倒塌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财务危机,都说明了如果领导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流,失败似乎不可避免,只是时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复出风波     
最近,一则陈久霖复出的消息刚见诸报端,顿时舆论哗然。 陈久霖,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2006年因“中航油事件”被新加坡司法机构判处四年零三个月的监禁,出狱后不久,他马上就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及激励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着重分析了其激励机制设置现状,并指出现存问题。同时,通过介绍新加坡淡马锡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其激励机制设置,总结其先进管理经验及对中投公司激励机制设置的启示,本文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完善其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保平 《会计之友》2007,(5S):95-95
欢颜未褪,悲思已涌。作为曾经在中国航油市场叱咤风云的中航油,还没有来得及尽情享受其在石油期权市场这一国际市场制高点成功起航所带来的喜悦和果实,就一头栽进了九死一生的万丈深渊。在一片哗然,或惋惜、或愤怒之后,我们需要解读、剖析中航油事件所暴露无遗的公司治理领域的疼痛。[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