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产业之间的集群现象越来越明显。产业集群不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趋势之一,同时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企业的规模化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也与区域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港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物流科技》2010,33(3):67-69
引入港口产业集群的定义和内涵,通过分析港口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区域品牌、资源以及经济增长等的影响,说明它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指出区域经济在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芹 《价值工程》2011,30(11):143-143
随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条件的逐步形成,陕西省必须加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此,有必要对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4.
企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能否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健康、协调发展的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加快区域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差距的重要政策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5.
企业集群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竞合特性的有机体.东北地区经过上百年的经营,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框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迅速建立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以行政计划动员各种力量,举全国之力,推行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给予东北先天性发展重工业和大型装备制造业的资源优势,国家将大量的建设资金集中投向东北,致使其在短时期内迅速形成了以清一色国有企业唱主角的区域性制造业企业集群,因此,东北地区企业集群不是自然集聚形成的,而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有计划形成的,东北地区的企业集群主要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这是它的显特征.  相似文献   

6.
湖南湘西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初露端倪。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目的是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的和谐共生发展;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是区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后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东部和西部在先天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扶植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相比较而言中部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上逐渐成落后趋势,以至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被认为是发展中部经济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就中部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试析外部性、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活力的来源,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今后,我国将从三大优势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三个层面上推动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式发展。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三个层面的区域发展思路成为了规划中的突出亮点。据了解,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说,产业集群作为"本垒"培育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业和企业,奠定了其在全球经济中不同寻常的竞争实力,正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旗舰之姿主导着世界经济的版图,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位于意大利东部和中部的"第三意大利",日本的"丰田汽车城",台湾的"新竹工业园"以及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产业集群,都吸收聚集了雄厚的经济能量,培育了大批具有强劲竞争实力的产业与企业。据统计,在美国大约有380个跨产业部门的集群,它们雇用了57%的劳动力并创造了61%的国民产出。在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  相似文献   

11.
企业集群是大势所趋,其理论源自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从国外到粤、浙和江苏,都有成就,但是我们受到行政区划制约,积极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特别是距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尚远。这有待于采取一系列对策,把政府职能转向引导和服务,依靠市场机制,逐步纳入和推动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能够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升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它不仅具有一定的产业特性,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首先是在产业特性上,他可以细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科技企业集群两个小类。本文首先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特性和优势,然后以山东省木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例,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吴迪 《企业经济》2012,(2):128-131
提升产业集群可持续竞争优势,区域创新能力可能是突破点。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产业集群之间实现互动,能为产业集群拥有竞争优势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所需的新知识、新信息;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并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本文通过进一步延伸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发现,区域创新能力的加强,能够从开发新技术、引进人才、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的提升还需要全区域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培育创新链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刘艳梅 《物流技术》2013,32(2):69-70
简述了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及物流产业集群的特点及竞争优势,指出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的格局。而区域物流产业又通过产业系统、竞争协同和资源协同等三个方面来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正>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在《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产业集群优势已经超越低成本而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推动“产业联系”将成为投资政策关注的新焦点。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在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受到全球的重视。集群本是一种生态学概念。生态学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和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把“集群”借用到企业发展形态上,通  相似文献   

16.
《企业世界》2007,(2):17-17
杨朝光谈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那就是: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强化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等经济核心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继续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有效发挥成渝地区、关中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力度,深化扶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措施;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地区等重点区域为依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内在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自增长优势是其他产业组织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集群经济应结合区域资源特色,从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入手,通过提高区域集聚效应,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毕雯雯  高媛 《价值工程》2012,31(14):158-159
本文首先对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现有模式及其影响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产业集群作为陕北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并对陕北区域采用产业集群模式的现实可行性和现实努力方向进行了分析,从特色产业集群、以价值链展开的产业集群、区域制度资源环境三个层面对如何在陕北区域实施产业集群模式作出了基于自己学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的规模可以从单一城市、整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到一些邻国联系成的网络。”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趋势,是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所提出的有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杭嘉湖地区、宁波温州等地区以一个市、一个县或一个镇为范围,集中某  相似文献   

20.
营造企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集群的概念。他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共处于一个竞争环境中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其他实体。集群通过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通过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使单个企业的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得以降低。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柔性生产的条件下,从集群中获得益处;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