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的轮廓越来越清晰,"P2P资金需要由第三方托管"已成业内共识。与此同时,这也成为许多P2P平台在其官网上增信的"标配"手段之一:"资金由第三方托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用户账户进行资金管理"、"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交易"等。"它们为什么能卷款跑路,因为资金存在着管理的问题,网站的资金、客户的资金都可以被它操控。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金沉淀,我们是要求银  相似文献   

2.
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界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其次从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再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以互联网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迅猛,对提升金融业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互联网金融使得风险的波及面更为广泛,扩散速度更加迅速,溢出效应更是强烈。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的宽泛统计是做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基础要素,也是下一步实施创新监管的重要一环。通过对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实施了统计监测框架的研究,为今后更加宽泛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统计监测框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平台、互联网基金、保险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快速,改变了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本文从支付结算的视角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中央银行以及金融监管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P2P互联网借贷(以下简称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将会对我国普惠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国P2P网贷行业经过了近些年的发展,在成交额"井喷"和平台数量激增的同时,由于行业监管缺失、第三方托管空白、征信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非法集资、资金池和征信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的产生,使得P2P网贷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认为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建立完善的行业征信体系等措施,以促进P2P网贷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国家大力推广"互联网+"的理论思维和方式方法引领下,我国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典型代表,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典型代表,市场规模急剧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支付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在不断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央行支付系统产生了一定冲击。本文通过对第三方支付系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就第三方支付系统与我国央行支付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我国第三方支付的科学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邓溥 《中国金融家》2014,(9):132-133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其蕴合的金融风险,通过不断探索和强化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切实推动其走上创新、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以P2P贷款、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产品、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比如,全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超过200家,2013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4万亿元;网络理财产品余额宝的规模接近6000亿元;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500亿美元,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改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第三方支付作为基础设施,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形成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纽带,互联网金融企业、电子商务公司参与形成第三方支付产业集群,能够提高市场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阐述了第三方支付产业集群内涵,分析了第三方支付产业的特点,探讨了第三方支付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对促进第三方支付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消费支付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在线第三方支付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势而生。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目前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对成熟的领域。本文就第三方支付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我国第三方支付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金融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之时,不能忽视与之相伴的风险。一是业务扩张风险难免。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财模式而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要较银行账户低,被盗风险大,由“支付宝”等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电子存款凭证,存在由互联网安全问题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而互联网借贷行业基本处在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二是系统安全性风险难控。  相似文献   

11.
郑初阳 《金卡工程》2010,14(10):144-144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则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助推器,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第三方支付市场。但是,作为金融创新产物的第三方支付,在制度层面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第三方支付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便是其一。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突破现有的理论瓶颈,为第三方支付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本文从第三方支付面临的法律风险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从法律层面上规范第三方支付市场,从而使第三方支付能够健康的发展,并且对电子商务以及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持续稳定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行业极具想象空间。第三方支付行业是指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信用保障的独立性机构,以互联网金融作为载体,与银行进行直接对接从而促进双方进行交易的一种网络支付模式。它降低了经济成本,为双方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本文侧重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的现状,讨论第三方支付目前所存在的风险,并且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是第三方支付三大子行业之一,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深刻变革传统支付方式,本文以BAT为主要对象分析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发展格局,结果表明目前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支付宝一家独大,财付通位居第二,但财付通无法与支付宝相抗衡,新时期移动支付将成为发展新引擎,BAT积极布局移动支付,阿里巴巴、腾讯依然位于金字塔尖,百度蓄势待发,BAT市场布局迎来"闪付派"挑战,未来市场布局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的快速发展及影响态势,对于长期工作在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冲击可谓猛烈。一开始确实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之感受。几个模式相继登场及业务清晰化(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电商大数据小贷、众筹、互联网销售基金、信托金融产品等),"抢食"金融业务、冲击金融体系,深度改变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业务经营与银行IT技  相似文献   

15.
如今,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中国的金融业和互联网的逐渐融合,各项金融业务在网络的支持下也有效、快速地完成。然而,我国金融领域在互联网方面的实际应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第三方支付模式和P2P网络借贷模式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代表,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才斌 《中国外资》2011,(24):149-149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同比09年翻一番,第三方网上支付的蓬勃发展,形成巨大的资金规模,但其在金融、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也逐渐凸显。本文在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对网络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自2013年中开始,互联网金融就成为业界最炙手可热的概念,被各路英豪围追堵截,意图借此扬名立万、功盖千秋。传统金融模式岌岌可危,即使支付宝遭遇各种猎杀,但是新金融之势却也势不可挡。第三方支付、P2P、众筹、金融网销、互联网小贷、虚拟货币、理财APP等新兴模式都在冲击和挑战着传统金融。面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强大冲击,传统金融巨头们的反思与突围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8.
魏冬整理 《理财》2013,(12):24-25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目前中国存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第三方支付以及所衍生金融信贷服务、P2P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众筹模式、数据征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衔接着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流和物流两个部分,位于整个互联网交易过程的中间环节,在依托于互联网兴起的网络交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一些风险和弊端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法律监管不完善和体系本身存在的弊端引发了许多问题。本文研究第三方支付存在的信用、技术、监管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去年也因此而成为互联网金融全面向金融业渗透的一年。去年第三方支付发力移动支付市场;大银行纷纷主动设立P2P网贷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急剧增长;股权众筹呈现出代替传统创投的趋势。所有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个性化需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加速改变中国的金融生态。一、普惠金融和众筹融资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