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厦漳泉大都市区区域经济合作经历四个阶段,合作不断深入,然而产业的合作仍然有待进一步融合。运用动态偏离-份额方法测度分析厦漳泉大都市区的产业竞争优势,运用区位商考察厦漳泉大都市区内部各市优势产业的演变,进而通过深化产业区域分工、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探索产业合作共建模式等,以实现厦漳泉大都市区的产业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空间组织也正从单一城市转向城市区域,构建大都市区,有利于承担全球及区域发展的引领功能。基于当今世界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在大都市区域内,新城建设在担负疏解中心城人口和产业以及作为一定地域范围中心功能的同时,也直接参与了全球性的要素资源配置,更多承担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形态的完善。因此,创造性地建设好大都市区新城,对全球时代的城市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关于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共同构成了我国三大经济热点地区。但是,三大经济热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京津地区明显落后,且有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趋势。为此,对京津地区的概念定位、区域规模定位,应该明确,应该做出调整;京津大都市区应该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吸取有益的经验;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应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同盟机构和合作同盟机制;京津大都市区域内行政区划、城市功能定位,都应做出战略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企业跨区域成长并不是企业完全迁移到另一地区,而是表现为跨区域的网络化成长模式,即在进入地成立子公司或将企业活动的一部分从企业原生地迁移到进入地,可以加快区域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以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为动力,以产业网络构建为手段,建立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将促进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跨区域文化的发展遵循项目存活半径、距离衰减竞合关系和竞合对策等理论规律。运用上述规律对我国的地貌文化、始祖文化、名人文化等典型跨区域文化进行不同的开发策略组合,以减少竞争,提高合作,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跨区域文化项目开发风险,提升跨区域文化对区域一体化的驱动力和人文粘合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名人文化、名著文化、神话传说等具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跨区域文化进行国际输出,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跨区域公共产品是较为特殊的公共产品,覆盖特定空间范围,涉及多方利益博弈.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势必会涉及到越来越多跨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问题.学界相关研究大多出于国际合作的视角,关注国内跨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的文献较少.本文首先界定了跨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继而以区域间博弈的视角分析我国跨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困境,最后从开源和增效两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徐婷婷 《西部金融》2013,(7):58-60,76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自2006年政策"允许跨区"后,众多具备条件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迅速掀起了异地扩张潮。本文以宁夏银行、石嘴山银行和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为案例,介绍了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现状,分析了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有益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跨区域税收合作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经济在国际、国内竞争力;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组织财政收入,扩大国内需求;依法治税等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现实中跨区域税收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构建跨区域税收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共同构建区域间税收合作的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税收利益分配协调机制,才能进行长期有效的协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电子政务中跨组织协同服务过程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服务层、业务流程层、工作流程和资源层构成跨组织平台主体,以信息安全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为保障的跨组织协同服务信息共享协作体系模型,并设计了电子政务跨组织协同服务的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基于Web服务的工作流技术的业务流程集成、应用系统集成等机制,为创新驱动跨组织电子政务协同管理、提高政务协作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构建与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相适应的创新系统,是一国或地区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和实现赶超的关键因素。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涉及创新主体的跨学科、跨组织、跨产业和跨区域知识、技术重组和互补性创新。创新主体及其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催生新型创新组织的涌现和发展,是创新系统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与包括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工业实验室和企业研发机构在内的传统专业化创新组织相比,新型创新组织的功能边界跨越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市场推广创新环节,属于政府主导的混合组织,兼具网络化和一体化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协同效应和风险社会分摊机制,新型创新组织以应用为导向,推动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市场推广和规模生产创新循环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的新前沿。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把"都市圈"作为未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规划内容,意味着都市圈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带、城市群等空间形态将成为我国区域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我国都市圈发展也面临升级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由此预示着面向"十二五",南京都市圈应该把民生福祉作为南京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作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通过与世界其他五大都市圈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监管制度、行政效率、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认为长三角必须遵循世界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律,构筑国际化的优越投资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3.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特殊时期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行政区经济的形成使企业竞争中渗透了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不畅、行政区域间竞争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行政区边界经济明显.有必要建立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使各行政区域均能获利,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特殊时期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行政区经济的形成使企业竞争中渗透了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不畅、行政区域间竞争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行政区边界经济明显。有必要建立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使各行政区域均能获利,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就是在公平、公正、分享的原则指导下,通过中央的统筹兼顾和区域相互间的沟通协商谈判,实现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的机制;包括由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四大机制组成的互动机制和由资源开发占用补偿机制、资源利用收益分享机制、资源保护付出补偿机制和环境治理投入补偿机制四大机制组成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既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但是,城市圈内各地方政府机构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形成了版图利益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通过更高一级的政府来协调,行政成本巨大,而且改变不了根本的利益诉求。此外,城市圈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社会自组织机制的发展要求一种自下而上的权力分配格局。面对这种难题,经过国外大量实践证实的政策网络治理理论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本文在对政策网络治理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区域规划、公共产品供给、私人产品供给和民生等不同的政策领域,提出了政府机关为中心、政府引导下的私人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参与、第三方和私人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和全部主体参与四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城市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造就一批城市带、群,形成带动全局的区域经济区。要使区域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中央地方两税划分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经济增势劲强,而影响区域健康发展的因素是行政区域,要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必须调整中央、地方两税的划分,消除各自为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都市圈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公共管理变革的诉求。推进都市圈一体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区域公共管理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都市圈治理水平的需要和地方官员追求政绩的需要这三个方面。区域公共管理创新需要从法理与制度、管理与技术两个层面展开,具体来讲,就是要明确地方政府在都市圈发展中的角色,妥善处理都市圈内的府际关系,建立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同时,还要实行都市圈内公共政策一体化,引入多元治理主体。  相似文献   

19.
重建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竞争与合作问题可以说是城市区域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区域文化认同则是影响城市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核心和基本因素。区域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合作的风险与交易成本,促进城市间的要素流动,提升城市区域的凝聚力。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能够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域文化认同是城市区域建设与合作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区域文化认同的重建即是要实现区域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先进思想的指导,既要反应其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又要反映现代文化和区域合作的共性,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新型的市民文化、竞争文化与合作文化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农业经济类型两个维度来构建中国典型区域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对区域农业经济类型的这一划分打破了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在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选择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地理方位、民族特点、区域功能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对于非典型区域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必须符合其适用条件与适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