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调整各类企业法人及合伙企业破产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颁布实施.该法的实施,对作为债权人的商业银行最大程度地实现债权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合伙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伙企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我国《合伙企业法》受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未能在有限合伙、法人合伙等方面突破《民法通则》的局限性而有所创新 ,其根本原因是立法者从传统公有制主体地位或主导观念出发 ,限制国企参与横向经济联合。党的十五大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解释 ,以及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规定 ,为在未来《合伙企业》中确立合伙企业民事主体资格提供了宪法渊源 ,因此 ,赋予合伙企业 (包括法人合伙 )以民事主体资格是可行的 ,实践中合伙企业的诸多问题也证明了赋予合伙企业民事主体资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有限合伙立法的积极推动者,我们早在1997年《合伙企业法》出台不久就开始呼吁重视有限合伙的法律问题。目前,一种倾向是不少人士对有限合伙产生了迷信心理!似乎当前中国创投企业的种种问题都源于当前只能采取公司制度!似乎只要有了有限合伙,整个创投业就可摆脱低迷局面,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抱着这种心态对待创投企业的制度创新,不仅有可能使得原本十分宽广的创投企业制度创新之路变得极其狭窄,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有限合伙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就有限合伙与创投企业的制度创新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淑敏 《新智慧》2008,(11):25-26
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企业常见于法律、医药、注册会计师等行业中。合伙企业的规模通常较小。  相似文献   

5.
有限合伙企业的制度价值及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限合伙企业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的地位已经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得到正式确立。我们要正确认识有限合伙企业的制度价值,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有限合伙企业在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限合伙企业的作用,使它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6.
合伙企业本身享受协定待遇的主体资格,取决于合伙企业具备协定意义上的缔约国一方居民纳税人身份的三项要件。在合伙企业本身不具备适用协定待遇主体资格情况下,合伙人是否有资格就其通过合伙企业取得的所得份额享受其居住国对外签订的协定待遇,取决于其居住国税法上是否将合伙企业所得分配至各合伙人名下课税。为此,所得来源国一方在确定合伙人是否有权主张适用税收协定待遇问题上,应考虑合伙企业所得在合伙人居住国税法上的课税处理情况。为解决由于缔约国双方关于合伙企业课税制度差异引起的"识别冲突"所造成的国际双重征税和双重未征税问题,居住国一方应在尊重和考虑所得来源国一方根据国内税法规定适用税收协定的课税处理结果的基础上,决定应否履行协定规定的给予免税或税收抵免救济义务。  相似文献   

7.
有限合伙人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合伙对企业债务的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对企业无法清偿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合伙企业的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全体普通合伙人应对合伙企业未能清偿的债务部分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对破产企业进行清理已经成为了日常经济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部分,将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的企业进行清理,对于构建一套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破产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是确保破产工作正常、有条理进行的先决因素。当前,破产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但破产会计方面的事项却较之滞后。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国破产会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以规范破产会计工作。  相似文献   

9.
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方兴未艾 根据我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目前我国的合伙企业可以采取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两种模式.有限合伙制创投基金是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采取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募集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  相似文献   

10.
具备民事权利能力是合伙企业成为民事主体的充分必要条件。合伙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因其宗旨、任务及经营范围的不同,其内容也不同。合伙企业具有权利义务独立性、财产独立性以及法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三大特点,承认其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有利于规范合伙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合伙企业这种企业形式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重要企业组织形式。我国继《民法通则》在公民一章中对合伙作了规定之后,于1997年2月23日正式通过并颁布了《合伙企业法》,对合伙企业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和保护其发展。本文拟对我国合伙企业的法律特征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各国对合伙企业等实体在税法上的性质认定不一,导致了混合实体的产生,这类主体适用税收协定存在模糊与困难,由此产生的双重征税与不征税问题逐渐尖锐.从合伙企业及相关主体适用税收协定的可能性出发,结合OECD范本及相关报告分析OECD对合伙企业性质认定的立场:不论是在双边情形中还是在较为复杂的三边情形下,OECD均认为应坚持成...  相似文献   

13.
安春娟  王玉欣 《新智慧》2004,(2B):35-35
通过合伙人协商并订立合伙协议来约束合伙企业的日常经营、损益分配等活动是合伙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相对公司而言,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方法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工厂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分公司与子公司、企业集团和集团公司、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等各种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其所面临的所得课税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企业所得税应按法人确定纳税人、解决股利的双重征税问题、总分公司应汇总纳税、企业集团应合并纳税、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的所得课税应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统一考虑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小企业破产兼并活动不断发生,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多没有呈现破产兼并的优势效应。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很多,在经过兼并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务问题处理不得当。本文对中小企业破产兼并的财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为企业的破产兼并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合伙与公司都是在独资企业基础上产生的合作形式,但在人格、产权、责任等方面,合伙具有更类似于独资企业的特征,这些特征既造就了合伙企业先天地逊色于公司企业(本文所称公司是指具有现代企业制度本质特征的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缺陷,又形成了合伙企业的明显优势。1.合伙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相对合一,使企业的人格与伙员个人的人格无法真正区别开来,从而无法使企业摆脱“自然人因素”的影响。这至少给合伙企业造成如下缺陷:(1)企业的出资者亲自经营企业,在出资者缺少经营才能的情况下,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必然受到限制;(2)企业的存续受制  相似文献   

17.
梁丽梅 《大众商务》2022,(8):201-203
有限合伙架构的特点使其应用在企业顶层或者底层架构的设计上会有不同的效果,但由于有限合伙架构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企业在顶层设计时需要慎重考虑。文章从企业控制权设计工具出发,分析有限合伙架构与有限公司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的有限合伙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限合伙是一种重要的商业组织形式,基于其自身的优势和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需求,其存在极具必要性。我国尚未有统一的有限合伙立法,仅有的一些地方性立法中的规定并不足以构建完整的有限合伙制度,与国外相关立法比较,无论是适用领域抑或合伙人主体范围皆为有限,在责任承担、份额转让及新合伙人加入等问题的规定上也存在很多不尽合理之处。为适应有限合伙的发展壮大或避免企业解散,应允许其进行组织变更。  相似文献   

19.
合伙企业所有权的变更,指合伙人之间联合关系的变更,如新的合伙人入伙或原合伙入退出等。与公司组织不同,公司股票在股东之间的交易并不需作任何会计处理,而合伙企业所有权的变更则必须进行会计处理。 一、入伙的会计处理 入伙是指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其他人加入合伙,从而取得合伙人资格。我国《合伙企业法》第44条规定,新合伙人入伙时,应当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并依法订立书面合伙协议。新合伙人可以两种方式入伙:第一,从原合伙人中取得部分或全部合伙权益,在征得原合伙人全体一致同意后,将现有伙权的一部分或全部转让给新合伙人,但合伙企业资本总额并未发生增减变化。新旧合伙人之间的伙权转让行为,与合伙企业的资产、权益并无关系,但需作变更合伙人的分录。第二,新合伙人投入资本,取得合伙权益。这时,合伙企业的资产和伙权均有增加,故要加以记录。 由于原合伙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经营,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新合伙人入伙时的公允价值往往不一致。为使新合伙人避免因合伙企业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而遭受损失或不当得利,在入伙时.首先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评估,并将账面价值调整为当时的公允价值。新合伙人与原合伙人经过谈判和协商,最终会按...  相似文献   

20.
破产申请权的主体问题是破产程序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我国现行法律对破产申请权的主体有相应地规定 ,但规定地并不完善。本文主要结合《企业破产法》、《民事诉讼法》、《公司法》对破产申请权主体的有关规定 ,具体分析了各类债权人的破产申请权相关问题 ,并对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加以阐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