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7月25日,江苏油田针对真武特高含水油藏部署的侧真183井,措施后连续5个多月保持日产油20吨以上,展现了老油田蓬勃向上的活力。截至目前,真武油田累计产油746.4万吨,成为江苏油田累计产油贡献率最高的油田。近三年来,真武油田日产油稳定在200吨左右,自然递减率控制在6%以下,采收率由36.4%上升到37.4%,实现特高含水油田产量硬稳定。  相似文献   

2.
大老爷府油田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为解决制约油田稳产的瓶颈问题,开展了精细油藏研究、有效注水等工作,2014年原油产量在无新井上产、仅少量增产措施的条件下,实现综合稳产,油田地层压力稳定,自然递减率对比减缓3%,各项开发指标向好,探索出了大老爷府油田科学有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渤海Q油田目前处于特高含水期,提液生产是油田增产挖潜的主要措施手段。通过对油田产量自然递减率定义及理论公式变形推导,明确油田递减率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油田生产实际,进行不同水驱类型油藏在扩容后提液、未提液及不同提液幅度下的油井含水上升幅度统计分析,确定渤海Q油田不同水驱类型及提液幅度下含水上升及产量递减影响因素,以此为指导开展扩容后提液井优选,取得良好增产效果。通过对比近年油田实际生产和自然递减率变化情况,预测了油田后期自然递减率变化,提高了油田配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原油田中渗油藏整体来上进入高采出、高含水阶段,地质及开采非均质性造成了剩余油“普遍分布,局部富集”,高含水下的不合理产液量导致了油田开发趋势不断变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矿场试验分析得出了中渗油藏特高含水期,通过有效放大生产压差可以有效的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喇嘛甸区块为较为典型的非均质程度较高的砂岩油田,在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之后,储层中油水的分布状态较为复杂,剩余油在储层当中的分布情况十分分散,近年来实施了大量挖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采用措施的效果呈逐年下降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驱油开发的效果进行分析。在本文中,选择了产量自然递减率、总含水上升率、存水率、地层压力和水驱控制程度等指标对开发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经验教训,为油田高含水期挖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油井产量计量是指对单井所生产的油量和生产气量的测定,它是进行油井管理、掌握油层动态的关键资料数据。油井产量的计量是油田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油井产量进行准确、及时的计量,对掌握油藏状况,制定生产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油产量是油田开发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更好的对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一套预警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该体系的建立需要与油田的生产数据、开发指标等实际要素相结合,采用控制图法或因子分析法,实现对油田的动态预警控制。本文主要对油田的动态预警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强化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营541断块厚底水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实施差异开发,确定最佳开发方式,从而提高特高含水期厚层底水油藏采收率。首先深化动态分析,利用数值模拟,量化剩余油分布,考虑储量规模和经济开采价值,实施差异开发。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不同含水级别的液量优化,以抑制底水锥进,确定最佳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很多油藏都需要运用注水开发技术来进行石油开采,促进油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文章主要对油田注水开发动态技术进行分析,旨在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资源,提高石油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南海海相砂岩稠油油藏含水上升快、面临投产即高-特高含水、产量低及易出砂的生产困境,以及采出程度低、预测采收率低、开发难度大、稳油控水形势严峻等问题。开展了多级分段堵水技术应用研究,分析评价南海东部地区X油田开发中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找堵水一体化的多级分段堵水技术。通过保护液测试全井段和分隔后隔断的注入指示曲线,根据不同位置注入指示曲线的变化判断出水点,并针对性的开展不动管柱堵水作业,从而保证堵水作业的成功率及效果。多级分段堵水工艺对南海海相砂岩稠油油藏有较好的适应性,现场应用有效期达半年以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A油田为复杂河流相断块油藏,以3.5%以上采油速度实现连续稳产高效开发。油田注水开发多年,油井出现自然递减逐渐增加,部分井含水大幅上升,同时由于河流相非均质性影响,尤其受地震资料及测试资料少限制,油藏潜力认识不清,调整挖潜难度大,导致稳产难度加大。本文对于受资料限制油藏认识程度不够区域,探索用流压与产量压降试井法、油藏工程方法、数模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落实储量潜力。通过研究,量化了油藏潜力及分布,明确稳产挖潜方向,为下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该方法为类似油田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王冰 《化工管理》2013,(10):122-122
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提高油藏采油率和产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不断的增加油藏的可采储量,提升原油的采收率,是油田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在提高油田产量和原油的采收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油田持续稳产奠定了基础。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并且结合油田三次采油的实际,分析了复合驱采油体系,并且进行了油田复合驱方案设计。研究对于提高油田原油的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油田开发的不断进行,很多油田的开发都已经进入到高含水阶段甚至特高含水阶段,这也使油田的开采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石油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并提高现有油田资源的可利用率,已然成为众多油田开采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特高含水期长关井的治理技术,关乎油田的开采和原油的采收率,因此,加强特高含水期长关井治理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分析特高含水期长关井治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油田开采率和原油采收率,减轻原油开采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部分油田开发进入中晚期,为了维持油田年开采产量,油田加大勘探开发油藏性质较差的区块。裂缝油藏渗透率主要受储层本身主裂缝大小的影响,产油量的大小取决于裂缝的发达程度。为了充分开发裂缝油藏的开采潜力,本文设计优化部分裂缝油藏区块注氮气吞吐设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油田开发提供开发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低渗透的油田储层目前的开发情况以及基本的特征,有效结合世界上水平井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而来深入的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开发。通过流入动态曲线来对油藏井的供油能力进行一定的反映,研究低渗透水平井当中的流入动态来进行油气井产量的预测,进而研究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流入动态。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比较常用的以中国溶解气驱的IPR方程,同时在刘想平方程的基础之上来有效建立水、气、油三相的IPR模型;并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流入动态。  相似文献   

16.
正"在应对低油价上,‘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三老四严、苦干实干这些优良传统和石油精神,就是我们战胜寒冬、逆势求生的力量之源!"现河采油厂王岗采油管理区所辖的王家岗油田是胜利油田的功勋油田,曾连续12年稳产原油50万吨以上。由于产量与同期的玉门油田相近,它被称为"小玉门"。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发,王家岗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油藏水油比急剧上升、成本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低油价形势下,油田效益开发面临巨大挑战,甚至一度濒临关停。是坐以待毙,还是逆势求生?生死存亡之际,王岗  相似文献   

17.
开发非常规油藏自然需要非常规技术。江汉油田针对非常规油藏的"非常规"特性,开发出不少新技术。1月28日,江汉油田测录井公司应用爬行器测井技术,优质完成了新沟油区新391-1F井测井施工任务,创造了该区非常规测量井段1180米的爬行施工纪录。在江汉油田新沟地区非常规油藏滚动开发中,该公司针对非常规油藏的"非常规"特性,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技术  相似文献   

18.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中,当油田产量进入递减阶段后,需要根据已有的生产数据,确定递减指数,判断递减类型,利用递减率分析油田的递减情况和开发变化规律,预测油田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甲型水驱曲线和丙型水驱曲线,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根据综合递减率定义,联立求解得到综合递减率与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含水率的关系式。根据建立的综合递减率与含水率公式,可以形成不同递减指数下综合递减率与含水率的理论变化图版;依据BH油藏实际的生产动态,利用建立的方法,确定了不同区块的递减规律。研究表明,基于水驱特征曲线建立的递减规律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油藏整体的运行规律和生产趋势,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油田的递减情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部分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开采期,油藏内已形成高渗带及特高渗透带,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和油田开发整体效益.为提高注水开发效率,需充分了解油藏内窜流通道的特征,为此基于模糊识别法识别窜流通道的存在性,基于含水特征指数曲线法和水驱特征指数曲线法识别窜流通道的模式类型.结合孤东油田某开发单元的实际生产情况,描述了该单元的窜流通道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对油田的开采过程中,复杂断块油藏因地质情况特殊,开发效果不甚理想。在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油田群进行分析后发现,内部断层发育,含油层系较多,隐蔽性较强,故而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精细油藏描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