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传辉 《当代金融研究》2022,2022(1):111-125
“利益平衡说”被认为是知识产权法之基本原则或基本精神,旨在平衡权利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冲突,并以此解释知识产权法的制度构成。依自然法理论,知识产权之正当性因其自然获得性,相关权利与限制是确定权利的正当边界,维护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之社会契约。功利主义理论则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社会效用之必要工具,经由排他性权利及其限制来达至社会效用最大化。无论限制或保护权利均有可能产生对权利或社会效用的正面或负面作用。由此,利益平衡的二元价值目标论值得商榷。知识产权法的根本问题是以个人权利为导向还是以社会效用为终极价值之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有关博客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引申出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理论,并试图通过知识共事协议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著作权与公共利益平衡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公共利益制度:反倾销法中的“均衡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小菁 《中国外资》2005,(12):54-56
<正>我国的出口产品常常因为“物美价廉”而遭受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措施,根据WTO的统计,1995—2003年,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反倾销立案次数为356起,占WTO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4.7%,其中2003年竟然高达21.4%,成为反倾销滥用的主要受害者。公共利益制度的出现则给我国企业应诉抗辩和抑制反倾销滥用带来了新的希望。反倾销法中的公共利益制度要求主管机关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包括国内生产者、进口商、工业用户、消费者等利害关系各方利益在内的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利益,经过权衡比较,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反倾销法的公共利益制度使反倾销措施的采用更加具有经济合理性,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倾销的滥用,发挥平衡各方利益的“均衡器”作用。  相似文献   

4.
知识产权是以知识财产为基础,是法律拟制的抽象财产权利。由于其"无形性"的特点,使得实践中人们无法对其进行"独占",而对于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保护只能通过法律对这种独占行为赋予"独占权"及相应法律制度。因而在传统视野中,人们往往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关注,而忽视了对该种独占地位滥用而带来的反竞争问题。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知识产权滥用问题也日益增多,并对公正、公平、效率的竞争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我国《反垄断法》意识到了对知识产权滥用问题规制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规制范围,但由于该法的原则性,并不能起到规制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维护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及在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企业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最为核心的权利之一,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正当性基础是平衡正义、消费者的弱者地位及其意思表示不自由。而数字电视提供者滥用其垄断地位以格式合同剥夺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极大冲击了契约自由原则。政府与数字电视提供商利用"公共利益"之名合法化其自身利益,损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因而,应完善垄断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执法及诉讼机制,更好保护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国际经济贸易交往过程中,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优势地位,滥用知识产权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给他国利益带来巨大损害.我国相关的反垄断法律规范应从实体、程序两方面,围绕平衡知识产权与垄断、确立一定范围内的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条款及设置独立的执法机构等方面进行立法规范.  相似文献   

7.
李智博  李南  李博彧 《中国外资》2013,(16):278-278
我国2005年新修改的《公司法》已经确认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亦称"法人人格否认原则"或"揭开公司面纱")。作为一种对滥用公司人格行为进行规制的制度,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通过制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来保护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体现了民法的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但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尚存在不足之处,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林上钧 《金卡工程》2010,14(10):13-14
公共利益属公共产品之领域,具有消费与生产之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不同,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的范围与层次,属特定之"俱乐部"产品,不能用公共利益理论套用于共同利益。土地征用之公共利益,应与共同利益有所区分,土地征用必须考虑到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城市建设行为并非一概属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9.
章剑生 《当代金融研究》2017,2017(2):168-176
认定是否滥用诉权应当以当事人有诉权为前提。诉权由当事人适格和利害关系两个要件构成,基于此,应当认定陆红霞提起本案诉讼是有诉权的。滥用诉权判断的标准是主观上有过错或者恶意,客观上有为了获取违法利益而实施的诉讼行为。结合本案事实,陆红霞通过提起本案诉讼谋取违法利益十分明显,应当认定其滥用诉权。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问题的实质是利益冲突,法律的制定应当致力于达成和维护软件著作权人与最终用户之间的利益共存和利益平衡。为此,必须以利益平衡原则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不仅要建立完整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还要建立关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法以保护计算机软件最终用户的权益,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应创造性解决具...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垄断行为类型,而是籍着知识产权的垄断地位所实施的可以在各种垄断行为中对号入座的行为。剖析反垄断法视野下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认定标准对规制滥用行为有重要意义。在理解和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垄断法律规范上,域外的最新立法和司法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道德法律化,是维护传统道德的一种手段。道德的泛法律化,在法律上将引起立法目的的冲突、法律适用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滥用等一系列新的矛盾。行政性法律、法规应主要在公共领域内发挥作用,它的实施以不侵犯私人领域为前提,非涉及公共利益或他人重大利益的道德秩序,不能靠法律、法规来建立和维护。  相似文献   

13.
吴桂山 《金卡工程》2010,14(4):59-60
知识产权法通过赋予和保护知识产权,期望实现激励知识创新、维护公平竞争和增进社会利益的目标。本文探讨了跨国公司对华实施知识产权权利滥用的相关行为,并建议性地提出针对这种行为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及其法律制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重要。但是,知识产权保护不能神圣化和绝对化,而必须有一个合理与适度的界限。同时,即使知识产权的获得本身是合理、合法的,其实际的行使行为也存在一个正当与否的问题,也就是说,正当获得的知识产权也有一个不正当行使(即滥用)的问题。为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使就要受到相应的法律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就是一个重要的法律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我国似乎还是一个新的问题。随着微软、思科以及DVD专利联盟等在行使知识产权中的一些行为不断受到质疑,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法律规制问题在我国也是不容回避的。  相似文献   

15.
王勇旗 《征信》2023,(4):31-35
公共利益可通过制定法律直接规定或运用利益衡量理论、价值判断等间接方式认定,是个人信息处理的正当性基础。个人信息为私益,个人信息保护本质上为私益保护,只有公共利益得到保障,私益保护才能实现,二者具有一致性。从公共利益角度处理个人信息,是指处理的个人信息涉及国家利益、为维护或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所必要等场景时,具有正当性,但处理时应秉持谦抑克制的态度,严格遵守比例原则,对信息主体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应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6.
徐志芳 《金卡工程》2008,12(11):21-22
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创造具有激励作用,还有利于调节公共利益,有利于有保护投资,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等积极作用.但同时它也具有形成知识霸权和技术垄断,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消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做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赵燕 《金卡工程》2010,14(1):157-157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公司人格滥用、保护公司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制度在各国的发展变化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在我国,公司人格滥用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因此,在我国立法及实务上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而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和经验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如何理解反垄断法所规制的滥用知识产权行为?如何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平衡共同体产业和用户、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欧盟在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前均对其是否符合共同体利益进行评价。欧盟针对养殖大西洋三文鱼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覆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欧盟当局在相关裁定中对共同体利益的评价体现了欧盟公共利益评价的特点,对中国在贸易救济领域实施公共利益原则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莉娜 《金卡工程》2010,14(8):221-221
利益平衡是著作权追求的价值目标,它通过限制著作权人权利,使公众对创造性作品的接近来维持"公共利益"。著作权限制可以划分为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和其他限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