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智能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人工智能作为时代主导性技术与社会生产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解放而不断深化对自然力运用的结果。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智能生产力具有以人工智能生产力要素化为引擎的先进性,以生产力要素智能化为依托的快速迭代性,满足多样发展需求的普惠性,使各领域联系日益紧密的通约性,推动人类持续发展的绿色性。智能生产力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新质态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智能生产力,要深刻认识加强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培养规模宏大的创造性劳动阶层为抓手,以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动力,以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为保障。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的新质态:信息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呈现出不同的质态,信息生产力是当今社会发展产生的新质态生产力。文章着重分析了这种新质态生产力的含义、系统构成、特征及动态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并在一般生产力普遍性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作为信息生产力突出表现的电子商务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提出逻辑、理论内涵和多维意义,强调我国提出“新质生产力”,导源于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绩效以及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导源于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在结果、要素、要素组合、产业形态以及保障等维度的含义,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进行了内涵比较。立足于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阐述,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这一概念提出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意义,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在实践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新质生产力反映生产力的新性质、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也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力因素按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方式可以被划分为物质生产因素和非物质生产因素,其具体构成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同时,农业生产力因素的构成并非杂乱堆砌,而是由特定的农业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是类型、层次和指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新质生产力强调数据元素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协同整合,超越资源地理限制,展现出虚实交融的多时空交互复杂性。面对新质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失灵”,必须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自组织性、动态适应性、非线性和涌现性的特点;然后,利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从网络系统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系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和复杂互动的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内部耦合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结果提出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研究结果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从定量角度提供了评价新质生产力和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及方法,对推动新质生产力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侯一边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5,20(1):28-30
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含义和范畴在理论界尚未形成共识,还有很多争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表述生产力概念,并深入分析生产力范畴的因素,使其概念外延与内涵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 相似文献
9.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也是未来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国内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丰富意涵、时代价值和形成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系统。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体系未形成、历史经验欠总结、价值系统不全面以及实践路径待完善等薄弱情况。为此,今后研究应聚焦以下四点:一是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二是细化新质生产力的经验供给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经验启迪;三是优化新质生产力的价值系统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精神动力;四是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多样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生产关系作为历史的产物 ,是由生产力和社会主体力量结构共同生成的 ,看不到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 ,就会陷入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只有回归马克思的历史观 ,唯物辩证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才能真正做到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也才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 ,真正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判断社会进步与判断社会性质是两个标准,不是一个标准。所有制的不同性质和形式,不能成为判断社会进步的标准。“解放生产方,发展生产力”,不能成为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把它作为判断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的枝心”、“本质的首要特征”并与资本主义相区别,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特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新技术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带来新赛道、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科技—产业—金融”顺畅循环、强大国内市场有力支撑、产业基础积淀和高素质劳动者、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六个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孕育形成的结果。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促进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活力充分释放,构建顺畅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高素质劳动者和产业基础,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企业家才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磅礴动力。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决定作用既是普遍的绝对的,又是特殊的相对的——普遍和绝对寓于特殊和相对之中;我们对这种决定作用应当从普遍的绝对的和特殊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把握,从这两个方面的联系上把握。为此。在经济发展或日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上,倘若我们只看到其普遍性绝对性而看不到其特殊性相对性,就会陷入机械唯物论;倘若我们只看到其特殊性相对性而看不到其普遍性绝对性。我们就会陷入历史唯心论。这两者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从而是不能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正与负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只有变革这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而代之,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比较完全地统一,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比较和谐地相处。 相似文献
14.
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是一个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并列的概念 ,其反映劳动过程技术条件的方面 ,即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可称为技术生产方式 ,反映劳动过程社会条件的方面 ,即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 ,可称为社会生产方式。正是有了生产方式这个中介环节 ,才使得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的根本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我国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论界对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文在阐明生产力与劳动生产力概念相互区别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确认了新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科学认识,说明了离开生产关系寻找生产力发展内部动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所有制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尚未真正搞清楚,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有关论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这个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这样理解并不为错 ,但不全面。根据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刻阐述 ,文章认为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不仅仅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而且更重要的是 ,必须牢牢把握生产力的脉搏 ,使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0.
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涌现机理的研究成果,对企业系统组织创新的受限生成过程和高层次涌现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