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自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以前,我国的扶贫政策是对特殊贫困人口群体实行救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城乡人口中原有由于体制原因而产生的贫困迅速消失,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到具有共同自然环境特征的特定地区。因此,从1986年以后,我国开始从救济式扶贫,转向以促进特定地区贫困人口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式扶贫”政策。这种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开发式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全国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但是,  相似文献   

2.
贫困的原因太多,但人落后的思想观念素质是贫困的总根源;减少和消除贫困的方法有很多,但思想反贫困是成本最低、成效最显著的一种扶贫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并努力开展农村反贫困工作,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重点的毛泽东农村反贫困思想。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是我国反贫困重点区域。要取得农村反贫困彻底胜利,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重要的问题是甄别贫困人口。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反贫困信息失真问题进行探索,用实证分析,还农村反贫困信息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5.
6.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远景目标的关键。造成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成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农村贫困群体不健康、不成熟的社会心理是造成反贫困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各方高度关注的领域,中国农村反贫困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仍旧困扰并阻碍着农村发展的步伐,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内外学者通过广泛研究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与总结,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全面审视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现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探寻反贫困研究的发展轨迹与趋势,希望通过对文献的评述与展望,找到中国农村反贫困更佳的研究方向与方法,为下一步的反贫困研究做好铺垫,促进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消除贫困、共享发展,缩小差距、共建和谐,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开发式扶贫道路,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使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依然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实现开发式扶贫向救助式扶贫的战略转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新的农村区域性反贫困度量指标,完善贫困认知和反贫困效果评价体系是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及反贫困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春 《特区经济》2010,(3):165-167
迅速而有效地缓解和逐步消除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具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逐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战略布署,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构成以及所呈现的新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反贫困的有效措施,高效地缓解和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村反贫困工作,反贫困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出现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量逆增长现象,相对贫困突显以及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模式尚存不足。表现在反贫困主体不明确,反贫困理念不科学,反贫困绩效考核单一等几个方面。确立人文反贫模式是对政府主导模式的补充,主要表现在确立贫困者在反贫困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提升贫困者自主脱贫能力、转变农村反贫困理念以及完善反贫困绩效考核等,构建可持续的反人文贫困模式。  相似文献   

12.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贫困问题备受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关注.面对贫困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国内外作出了相关研究.以国外成熟的理论为指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的我国扶贫策略应实施转型扶贫内容上:要从物质扶贫到制度扶贫;扶贫方式上:要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扶贫对象上:要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式扶贫.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反贫困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贵州省地区作为西部的一省,教育贫困是其贫困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来反贫困是贵州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教育角度论述了教育与反贫困的关系以及将贵州省的贫困县与非贫困县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教育是影响当地贫困的一大因素,进而阐述了贵州省教育反贫困的现状问题,并从教育角度提出反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可以看作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类不断同贫困进行斗争,由落后走向繁荣的历史。反贫网的目的是:减少贫困、减缓贫困和最终消除贫困,我们反贫困的具体行为过程就是——扶贫。  相似文献   

15.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关注农牧区贫困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项改革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海西扶贫开发工作始终以解决农牧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完善提高,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到综合开发式扶贫的根本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海西实际的扶贫开发道路.  相似文献   

16.
魏遥 《特区经济》2006,(3):157-15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反贫困的步伐明显放缓。这是因为在反贫困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对贫困内涵的理论把握,贫困人员的结构改变,还是对因公共供给不足而返贫的现实认识以及反贫困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缺陷和误区。因此,要治理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从多维角度出发,选择新的符合新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要求的综合反贫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周治勇 《改革与开放》2011,(18):150-151
贫困是与发展如影随形的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困扰着人类社会.社会资本的缺乏与贫困有着紧密联系,社会资本的缺乏产生贫困、加剧贫困、再生产和固化贫困.因此,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的反贫困工作,应该从培育家庭外的社会资本、消除社会排斥和构建贫困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效与经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但严格意义上的减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逐步明确的。中国以政府主导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不仅对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城的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社会服务发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继续存在且高度集中的区域。由于历史、自然条件恶劣等多方面原因,生活在祖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落后,贫困落后的程度比汉族地区要严重得多。从区域上判断,西部的生产生活方式,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低,贫困人口生活极端困难,生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在我国农村取得了成功,但是也使得农村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即为财政农业支出。本文针对农村财政投资影响反贫困的结构分析着手,谈谈我国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