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中,对刑事诉讼活动中刑事辩护做了进一步修改,使其更加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切实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加强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受到强制措施和受到追诉时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1.《刑诉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在被侦察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告、控告。受…  相似文献   

2.
陈祎 《魅力中国》2014,(26):312-313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羁押并不属于法定的五种强制措施,而是由其中的两种强制措施刑事拘留和逮捕在适用后所带来的持续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当然结果。我国司法实践中,逮捕被过多、过滥地适用而导致较高的逮捕率;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率低;变相羁押和超期羁押现象屡禁不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审前羁押制度存在的几个方面问题,就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红梅 《魅力中国》2010,(28):209-209
取保候审,是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本文通过对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雁 《魅力中国》2010,(13):59-60
取保候审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侦查机关在适用取保候审时决定权与执行权的主体合二,因此解决目前取保候审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对侦查机关适用强制措施的监督机制。此外,为改变审查起诉部门在适用强制措施方面的被动性,在审查起诉阶段应赋予审查起诉部门对强制措施的变更权。  相似文献   

5.
一、保证金担保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保证金担保是指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亲属等向公安司法机关交纳一定数量的现金,以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遵守法律规定,而有条件的不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制度.设立保证金担保制度,符合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趋势.由于有较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一方面,可以使交纳保证金的人自觉履行担保义务,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关押人犯的麻烦和费用,提高诉讼效益.几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保证金担保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保证金制度方面的规定还存在一些不足,其表现在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黄伟 《魅力中国》2014,(20):303-303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始终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平衡和满足双重价值需求,是刑事诉讼永远追求的主题。对犯罪嫌疑人不予逮捕羁押。就需要适用其他强制措施。而取保候审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替代性强制措施既利于被告人回归社会,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又有利于减少监管场所的数量,节约诉讼成本,有效利用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7.
刑事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自报身份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原因各异,带来犯罪主体认定、刑罚的适用、被告人权利保障、法律文书送达和形成错捕错判等一系列危害。对此,结合闽北山区近年来的情况,提出了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8.
方芳 《魅力中国》2009,(27):102-103
侦查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在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等专门调查活动以及采取人身强制措施和其他强制性措施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其职责和任务就是保证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  相似文献   

9.
我国没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本文旨在探讨在现有的法制框架内,在民事案件中适用宪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试图解决发生于民事主体之间的宪法权利纠纷.本文从我国民事案件中公民宪法权利保护的困境入手,分析在我国难以适用宪法的原因,探寻法院适用宪法裁判民事案件的依据,以保护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0.
论控辩平衡     
吴为  陈富 《魅力中国》2014,(16):300-300
一、我国实践领域的困境 (一)审前程序中的控辩失衡 第一,追诉行为的超职权主义倾向。依据我国刑诉法规定,侦查机关拥有强大的侦查手段和严厉的强制措施以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侦查手段系统而多样,从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受害人到勘验、检查、鉴定,十分庞杂。实践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辅以侦查实验、辨认等侦察活动。必要时采取的法定强制措施也有六种之多,包括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等。其次,适用的条件灵活、宽松。由于未确立强制措施的比例原则,实际上常常出现应判刑罚与强制措施不相当的情形。身份不明时的无限期羁押就是佐证。而一旦出现错误,也未有法律对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软性法条也使得侦查机关有恃无恐。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修正案九》从预防再犯罪的角度增加了从业禁止条款,以遏制利用职业便利,或者违背职业要求特定义务而实施的犯罪,使社会免受利用职业犯罪遭受的侵害.从业禁止作为《刑法修正案九》亮点所在,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其适用原则、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司法问题都还未出台,亟需厘清.本文立足于司法实践角度,剖析从业禁止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规则,以期厘清从业禁止,促进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12.
逮捕是五项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影响很大,虽然一定程度上这项强制措施有利于打击犯罪,但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人权.我国存在逮捕率较高、羁押期限较长、超期羁押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公正.因此,必须加强对逮捕实施的必要性审查,引入逮捕司法审查制,做到逮捕实施过程中的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前提是什么、哪些案件可以适用该制度、是否所有的诉讼阶段都能适用该制度等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焦点.因此,我国想要引入或移植刑事和解制度,就必须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一制度的适用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刑事和解是基层司法机关自下而上发起的一场司法改革尝试,近年来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受到各方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和被害人达成谅解以后,促使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姚远 《魅力中国》2010,(27):251-251
刑事和解是基层司法机关自下而上发起的一场司法改革尝试,近年来成为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受到各方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和被害人达成谅解以后,促使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杨川 《魅力中国》2012,(29):95-95,97
缓刑作为一种刑事法律制度,在刑事法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缓刑的适用条件是研究缓刑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关键问题。《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对缓刑的适用条件作出了更为明确、细化的规定,并且随着近年来缓刑在司法实践中的普遍运用以及其在促使罪犯改过自新,缓解社会矛盾,预防重新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对缓刑适用条件的研究更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反垄断法,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反垄断法适用除外,亦称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系指在某些领域时某些事项不适用反垄断法.文章由其理论基础出发,从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价值取向、适用范围等内容入手,对该制度进行原理性探讨,进而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哲 《魅力中国》2013,(20):9-9
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由此可见,新刑诉法实施后,非法证据排除将贯穿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侦查监督部门作为检察机关依法对侦查活动合法性进行监督的职能部门之一,如何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怎样解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适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在侦查监督工作中正确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健 《黑河学刊》2013,(5):102-103,154
行政强制说明理由制度就是行政机关在对违反行政法律行为人作出强制措施时,必须向违反法律的行为人说明作出该强制措施的事实根据、法律依据、理由、证据和自由裁量的主要考虑因素的制度。它的法理基础是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以及行政控权理论,给予强制措施时没有说明理由以及说明理由时间倒置,将导致强制措施决定无效;说明理由错误或者不充分并不影响正式强制措施决定的效力。  相似文献   

20.
举证责任倒置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诉讼中如果能正确地适用它,就能为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提供充分救济,也会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告一方的权利得到及时的保护。在实践中,应否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往往成为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对案件的处理有重大影响。有鉴于此,文章拟就举证责任倒置实行的原因、依据及其适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