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敏 《黑河学刊》2009,(2):83-86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著作财产权的一种,互联网的特性使得权利人难以控制其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由此而引发的侵权纠纷日益增长。由于《信息网络传播条例》等相关著作权立法的局限性,司法实务中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要对侵权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推动立法和司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殷悦 《魅力中国》2014,(18):295-295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及特征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 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与内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条约》(WACT)中明确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以获得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0年,但立法滞后,使得互联网成为网络侵权盗版的重灾区。5月29H,国务院发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7月1日该条例的正式实施,必将会对遏制网络侵权盗版问题——这一制约我国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洁 《产权导刊》2013,(5):72-75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发布,从而取代了传统的发布方式。当人们的生活已经变得离不开网络时,很多因互联网而产生的问题就亟待法律规制,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本文对网络著作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其法律特征、主体、客体和内容;对网络环境下涉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合理使用与限制进行了相关论述;分别从立法、观念、技术和制度几个方面提出了著作权在网络环境下的若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合理使用制度需要平衡著作权人、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一种限制。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利益的考虑,合理使用应定性为使用者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合理使用限制太多,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和国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们的法律制度不仅需求"国际接轨",而且还需要"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新闻聚合深度链接是网络著作权的新型问题,"避风港原则"以及"合理使用"制度无法成为侵权的有效抗辩。与"服务器标准说""用户感知标准说""新公众标准说"比较,"实质呈现标准说"应当成为著作权侵权的认定依据。我国可以在邻接权制度的出版者权中增设"网络传播出版权",并纳入法定许可范围,保留出版者声明不得使用例外,辅之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7.
董成惠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1):131-134,156
邻接权是作品的传播者对其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应该享有的权利,现行法律对网络传播者的邻接权没有明确的规定。文章主要探讨设立网络传播邻接权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和权限。网络传播者应具有邻接权的主体资格,其传播行为具有创造性。因此,网络传播者应该享有邻接权。网络传播邻接权具体包括网页版式设计的专有权、网络作品和信息的数字化权、对传播的网络作品与信息的修改权和控制权及特定条件下侵权责任的减免权。另外,网络传播者的邻接权也应该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传统知识产权理论中又出现了以博客版权为代表的网络著作权的新内容,其范畴不断扩展,包括网络传播权、网络复制权、技术措施权等。而在网络著作权保护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取证困难、技术保护措施缺乏、被侵权现象严重、版权归属混乱等,我们应当从立法、技术等不同层面,对其规范,以营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本文试从博客版权的角度,对网络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包含的范畴、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方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传播信息方面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随着其深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其又带来了一系列著作权方面的问题。目前,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案件层出不穷,这种网络侵权行为呈现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法律管辖、网络著作权保护遭遇的问题、构建全新的法律保护制度出发,探究我国的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并为解决实践中的网络侵权案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凡圆 《发展》2014,(5):83-84
科技发展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极大地方便了作者迅速而且广泛地传播其作品,同时便于读者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电子设备搜索到要找的作品,这一趋势也使得传统的著作权制度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从网络著作权侵权的特点分析入手,梳理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各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侵权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使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严重侵害,网络侵权已成为著作权侵权案的重灾区。网络著作权应充分利用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构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明确网络著作权侵权赔偿标准。同时,网络著作权人还可以采取控制接触作品、控制使用作品、保证支付报酬等技术措施,从而保证网络著作权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2.
王静莲 《魅力中国》2010,(32):140-14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侵权现象屡见不鲜,新型侵权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给传统著作权法带来新挑战,如何更好的保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仅从分析目前我国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等问题入手,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者须知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对于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的文字、图片稿件,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刊摘选的资料照片,敬请作者与本刊联系,领取稿酬。◆本刊收取的版面费包含作者稿酬,具体支付由作者向编辑部索取。◆作者向本刊投稿一经本刊录用,则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和汇编权等权利视为自动转让给本刊。本刊已加入国内主要数字出版机构,作者稿酬已包含了上述  相似文献   

14.
电影摄制权、改编权为著作财产权中的部分权能,具有财产价值,企业可以以之向银行融资。通常情况下,企业应通过转让方式取得摄制权、改编权,因为登记机构只办理通过受让取得的权利质押登记。待摄制权、改编权最终与其他权利转化为一部电影的整体著作权后,银行还会要求企业保持质押持续,此时企业可以以发行权、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一项或者几项权利质提供质押。企业整个融资流程需要经过授信调查、授信评审等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知识产权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被推向了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网络新媒体技术为新闻作品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新传媒空间发展秩序尚不规范,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漏洞被不断放大,相关侵权的案件数量日渐攀升,完善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法律问题。社会对于新闻作品的著作权没有给予相当的重视以及新闻作品的缔造者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相当数量的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个人为了一己私利,在尚未获得作者许可的情形下肆意使用、转载、抄袭他人的新闻作品,这也是导致新闻作品纠纷案件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严重损害了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贺志忠 《魅力中国》2014,(3):357-357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是著作权行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许可面临着重重障碍。著作权是一种私权。著作权的保护和限制,体现了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精神。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海量作品、海量作者引发的海量许可、海量侵权带来了著作权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因此许可模式的不断创新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实现许可效率与传播效率的同步提高,法定许可、集中许可与公共许可采取了不同方式,各自的适用范畴也成为著作权法修改中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上作品引起的著作权纠纷日益增多,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具有不同于传统著作权保护的特殊性,传统著作权法对其的保护是不完全的。因而,文章提出了通过扩大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并重新界定合理使用与侵权使用的界限,以实现对网络时代著作权人的有效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樊彦敏 《特区经济》2006,(5):291-292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网上的侵权案件时有发生,网络的广泛传播使得著作权损失巨大并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但是侵权人并非都以营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名誉,同时网络传播权又不在刑法的保护范围之内,因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缺乏具体的侵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具体刑法立法规定、刑法对于侵犯著作权规定过于粗糙受到了我国学者的普遍关心.  相似文献   

19.
程新治 《特区经济》2007,(3):241-243
网络出版物著作权侵权时有发生,网络出版物著作权具有经济属性,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成为了侵权的趋动因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救济与保护措施来规避网络出版物著作权侵权问题。这些措施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保护、推行集体管理、加大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伴随互联网和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侵权现象愈加增多,个人信息权愈加脆弱,首要问题在于个人信息权在民事基本权利中的缺位,其次是法律制度缺陷及行业自律的滞后。在梳理评价我国当前个人信息权保护现状基础上,明确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地位、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重视特殊领域个人信息权保护、弥补刑法保护漏洞和构建于法律适应之配套制度将是应对形势发展的上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