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不可挡。与之相适应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业已拉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受到产业调整的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将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对目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在新形势下国际分工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邮轮旅游业是重要的海洋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我国油轮旅游业目前仍处于国际邮轮产业分工的末梢环节。在经历了邮轮港口设施新建、扩建之后,我国还需要在邮轮制造维修、邮轮公司运营、邮轮商贸服务等产业的核心环节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3.
孙伟 《商业研究》2005,(11):117-11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多层次,这不仅使一国的比较优势既“为己所用”又“为他国所用”,而且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跨国公司已经实现了对各国比较优势整合的战略安排。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就必须把外生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内生的比较优势,而内生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培育又与一国自主选择贸易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且经济关系密切,中日作为东亚的两个最大的经济实体,双方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成为东亚经济焦点问题。本文从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出发,通过对协议性国际分工必须具备的条件入手,分析中日两国进行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可行性,从而得出由于经济因素的较大差异以及政治历史等因素的阻碍,中日两国尚不适合进行协议性国际分工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拉贸易也在迅速发展,双边的贸易额不断增加。本文首先对研究中拉贸易的文献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所运用数据的来源,然后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标,对2001年和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并运用国际分工原理对中拉贸易特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拉之间的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拉双边贸易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6.
段振远 《商》2014,(32):104-104
当前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种联系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品的直接进出口,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占世界总贸易量的比重不断增加,而这种现象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早在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自然也不可能不受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成为了许多跨国公司的加工厂,然而现在的中国只能参与产业链中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部分,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也在逐渐消失,因此中国正面临着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传统优势丧失而新优势尚未建立的阶段。本文主要就国际垂直专业化产生的动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如何适应国际垂直专业化产生的挑战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环境规制下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没有把环境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禀赋加以考虑,导致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并由此带来全球环境问题,本文认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要素禀赋,应将环境和其它要素禀赋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成本内在化手段推动建立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处在由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变的时期,工业化是不可能超越的历史性阶段,但我国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走的是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比较优势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成为指导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 ,为防止跌入“比较利益陷阱” ,并研究当今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竞争特点可得 ,发挥竞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国际贸易竞争的特点。进而引发了对中国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并发挥竞争优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失衡的不断加剧,经常项目的可持续性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经常项目的调整、尤其是赤字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货币贬值、经济下滑等代价,人们认为目前的失衡局面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试图通过经验研究寻找近年来经常项目可持续性的规律和特点。经常项目赤字逆转较为平均地分布在1970年至今。从probit模型回归结果看,除了经常项目余额、经济增长等常见影响因素外,影响国际产业分工的金融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也是预测经常项目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一国金融产业相对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越大,该国发生经常项目赤字逆转的可能性就越小.说明虽然金融业的发达让一国更容易背负赤字,但是这种优势也让该国有一定不急于调整经常项目赤字的“特权”,这也是造成经常项目失衡长时间存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在本质上是先验的国际分工决定论。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决定,要素禀赋仅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一国完全按照要素禀赋指向发展本国产业,可能导致经济剩余的大量外流,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国际产业分工的布局,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分工的调整,欧美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作为承接最多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国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受到更多挑战,本文  相似文献   

13.
赵自强 《商》2014,(23):66-66
国际贸易最新的形式是产品内贸易,怎么用已有的理论对产品内贸易的现象进行解释,中国在产品内贸易的现状是什么,形成这种现状的国内国际原因是什么,而产品内贸易的分析对现如今的贸易统计量又会有什么影响,本文从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联系实际分析了造成中国产品内贸易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岩  常科 《北方经贸》2002,(7):12-14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选择了“出口导向型”对外贸易战略 ,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国际竞争力战略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战略 ,通过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比较 ,能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好地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凤翔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4):107-108
对外贸易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显得愈加重要。战后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对外贸易量扩大,另一方面贸易条件时常恶化,这两种情况往往并存。但是只要对外贸易恶化程度小于因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所带来的更多利益,那么这种国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有利的,这正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所在。而且战后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努力改善贸易条件,争取分享更多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与交换的比较利益理论强调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应,在国际贸易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需求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17.
18.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呈现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并重、产业内和产品内垂直分工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主导的特点。中国已经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未来五到十年,国际垂直产业分工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将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会继续提升,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步入21世纪,尤其是中国正工加入WTO后,其产业发展已进入按国际分工结构来选择和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本通过分析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和中日间在工业制品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指出了两国间产业国际分工伯类型及特征。  相似文献   

20.
徐强 《国际贸易》2007,(4):35-39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引起广泛关注.在失衡格局的维系和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经济功能的国际分工关系都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