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中、美、日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看人民币币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民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应增长率等几个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人民币的确存在升值压力,虽然升值会带来许多影响,但正面影响大于负面,而且负面影响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一定的相关配合政策来弥补。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建立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本文在回顾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的公开市场业务已成为我国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近几年调控我国货币供应总量和货币市场利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货币市场》2007,(8):62-66
2007年7月,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各市场成交量大幅增长,货币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足,市场利率走势出现分化,3个月期限以下的货币市场利率呈走低趋势,而3个月期限以上(含三个月期限)的货币市场利率则表现出微弱上扬。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当前宏观经济经济背景和相关经济理论,选择银行信贷总量、上证指数、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等变量,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信贷总量对于经济增长将产生持续推动作用,但是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并且须警惕信贷过度扩张可能带来的通胀风险.股票市场的上涨相比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言,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但是同时也发现资产价格的上涨会带来通货膨胀率的显著上升.未来央行在稳定信贷和货币供应的同时,还需密切关注信贷资金的流向,避免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对实体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商业汇票利率体系主要由承兑费率、贴现利率、转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构成。其中作为银行间市场业务的票据转贴现,其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在监管部门加大力度规范会计科目核算、严查逃避信贷规模的票据业务后,买断性日趋明显,其利率更多受到信贷规模影响,与其它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产生了一定背离;回购式转贴现业务则逐步脱离规模互转方式,近期呈现了较强的资金业务特性,利率水平逐步接轨其它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我国1990—2012年数据,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在单整和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内在联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VAR模型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存在不同的正相关关系,即短期内狭义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正相关性大于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正相关性;同时,我国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存在不同的滞后影响,即滞后二期后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大于狭义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对我国物价波动走势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虽然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大于6%时的概率很小,但是它一旦进入这个状态,就会有一个较长的持续期,在短期内很难降下来,而当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小于-2%时,它的持续期较短.增长率大于零小于2%这一状态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对于商品零售价格而言,增长率大于-2%小于0这一状态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同时在这状态它还有较长的持续期.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与我国通货膨胀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尽管影响力度和时间长度不同,货币供应增长率与信贷增长率都能够引起通货膨胀率相似的变化。方差分解表明,货币供应增加与信贷扩张都可以解释国内的通货膨胀,而且信贷扩张对近期通货膨胀的贡献率较大,达到25%。因此,缩减信贷规模有利于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9.
《金融电子化》2007,(3):41-43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本年度继《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信用评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央行所颁布的第三个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及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执业行为的文件。从《意见》、《通知》到《规范》,反映出央行对信用评级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央行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同时这种监管与扶持不仅是循序渐进的,更是讲求实效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环节,2009年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微调传导渠道。对其属性的正确判断,直接影响到货币当局选择政策工具的准确性和分析政策效果的可靠性。理论分析表明,银行间债券市场具有资本市场属性并且不断加强,是金融体系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金融功能自我强化的必然结果;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属性正处于一个在保持原有货币市场属性的基础上,资本市场属性不断加强的阶段。银行间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属性的增强容易造成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可能会削弱原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效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将为今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8月份货币信贷运行的主要情况是: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1%,狭义货币M1增速22.8%,各项贷款增速持续上升,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为显著;财政存款小幅回落,企业资金充足,储蓄存款持续分流;当月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活跃,市场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继续小幅升值。  相似文献   

12.
魏涛 《证券导刊》2013,(32):19-19
如果允许信托公司持有的信贷资产成为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将自身管理的信贷资产直接纳入证券化资产包,通过证券化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既能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又能实现信贷资产风险的分散转移,有利于调整并优化信托公司的资产结构。  相似文献   

13.
秦臻 《中国外资》2013,(18):23-25
中国的官方货币(人民币)已经开始成为国际性的货币,但是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境外市场的发展可能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提出挑战。银行和保险公司正在使用这些境外人民币创建境外外汇、货币和债券市场,因此银行间的资金流入也可能会提出新的政策挑战。最终,境外的银行将绕开国内银行而直接对中国的公司提供人民币信贷,这就可能使中国当局的政策性杠杆处于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官方货币(人民币)已经开始成为国际性的货币,但是在此过程中人民币的境外市场的发展可能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提出挑战。银行和保险公司正在使用这些境外人民币创建境外外汇、货币和债券市场,因此银行间的资金流入也可能会提出新的政策挑战。最终,境外的银行将绕开国内银行而直接对中国的公司提供人民币信贷,这就可能使中国当局的政策性杠杆处于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15.
5月份货币信贷增长总体较为平稳。主要特点是: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幅均有所回落;各项贷款增长平稳,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多增明显;储蓄存款增速持续减缓.企业资金正常;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活跃。市场利率下降,国债收益率曲线明显上移,人民币汇率灵活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市场》2007,(12):59-63
2007年11月,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各市场成交量稳定增长;货币市场利率小幅上涨,3个月期限以下的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较大,呈倒“V”型走势,而3个月(含三个月期限)到1年期的货币市场利率则表现为稳定上扬。  相似文献   

17.
刘珂  孙丽俊 《海南金融》2016,(11):15-19
关于资产价格、金融稳定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缺乏货币资产价格,且实证结果也充满争论.本文基于中国2002年1月-2015年6月的月度数据,构建了中国的金融形势指数(FCI),实证分析了资产价格会影响通货膨胀,并使用动态因子方法构建了四种度量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的广义价格指数.经对比广义价格指数、CPI与货币信贷的协整关系及纳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的央行损失函数值发现:纳入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数对传统CPI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更能反映长期通货膨胀压力,提升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以场外债券市场为主,为此银行间债券市场应从金融机构间交易的同业市场、以回购交易为主的货币市场、以国债为主的政府信用市场基础上顺应职能的转变进行再定位。  相似文献   

19.
4月份货币信贷增长总体较为平稳,主要特点为:广义货币M2增幅略有回落,狭义货币M1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各项贷款增速略有回升,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明显多增;受股市分流影响,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持续减缓;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活跃;人民币汇率灵活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全国银行间货币和债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各市场成交量稳定增长;货币市场利率小幅上涨,但从波动性角度而言,3个月期限以下的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较大,呈倒“V”型走势,而3个月(含三个月期限)到1年期的货币市场利率则表现为稳定上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