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钰程 《中国经贸》2008,(15):84-85
红色旅游是重温中国共产党奋斗史、革命史和光荣史,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贵州省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不可多得的丰富红色旅游资源。 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贵州高原的青山绿水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备受游客青睐。 彩色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贵州省是多民族省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之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展开贵州红色旅游形象感知的实地调查,结合贵州省自身的情况,进行红色旅游形象定位分析,并从创新业态加速融合、产品设计口号宣传、产品开发打造多元化项目三方面进行贵州省旅游形象的策划,提出"重温红色,多彩贵州",以期为贵州省旅游形象的确立出谋划策,提升贵州省旅游形象,真正实现贵州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包括4个市/县,是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下,海南中部民族地区要结合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源等,同时对旅游目标市场进行分析,调整营销目标,制定 “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以森林生态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和山地特色旅游为三极”的营销战略。为了保证战略实施,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当地居民层面分别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蔡启芬  陆然 《魅力中国》2014,(9):246-248
旅游发展离不开导游人员的参与,导游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的纽带,旅游者通过导游来了解旅游地,导游通过自己的服务引导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审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核心部分,根据文化构成的形式和特征因子,民族文化主要分为“外显型”文化和“内隐型”文化。其中“外显型”文化主要包括: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语言以及民族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化艺术等,这也正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利用的重点部分。本文基于导游的视角来研究贵州省西线旅游中民族文化展示的现状,分析展示的不足,提出通过导游人员、民族地区居民和新型农家乐几个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深层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5.
叶飞 《当代陕西》2009,(5):20-21
打造陕南山水休闲旅游品牌,形成区域生态旅游特色优势,实现历史文化、红色旅游、自然生态和休闲度假一体化发展,是全省旅游产业完成战略转型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重庆市唯一的老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资源弥足珍贵,绿色旅游资源十分富集,古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县政府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先后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亿元。走出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新路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是宁夏全域旅游"大景区"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维度和实施抓手,协调发展好该组旅游共生单元对实现上述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旅游共生及协同发展理论为视角,在梳理总结宁夏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指其存在全域"红-绿"文化旅游共生顶层设计不足、"共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红-绿"文化及共生价值发掘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及共生关系协同发展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提出做好红绿文化旅游共生系统顶层设计,完善旅游"共生"基础设施,挖掘"红-绿"文化及共生价值内涵,开发"红-绿"文化体验性产品以及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平台等举措,以便在"红-绿"文化旅游共生单元协同并育中实现乡村振兴与区域旅游共生系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正确开发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旅游开发也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虽不十分理想,但有较好的开发基础和较大的发展空间。调整策略,深度开发,打造精品,形成合力,将会有力地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省3A级及以上高等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景区主要属性将其划分为红、绿、古色旅游景区,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高等级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为随机型,绿、古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其中古色旅游景区集聚程度最大;(2)贵州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密度总体呈现“西北多东南少”的分布特征,红色旅游景区呈“一核两点”的分布特征,绿色旅游景区呈“两核多点”的分布特征,古色旅游景区主要围绕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分布;(3)贵州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之间均存在较弱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主要位于黔西北地区,黔西南、黔南、黔东南位于冷点区。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红、绿、古色专项旅游发展的角度提出贵州省各类型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将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之一。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资源富集,尤其是红色旅游独具特色。近年来,老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破解发展难点,形成强大的旅游文化软实力?张伦:李院长,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您认为最大的特色优势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贵州省剑河县的规划分析,说明在西南部旅游型城镇的的规划中,应将建筑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当地的建筑文化,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  相似文献   

12.
齐林 《特区经济》2008,(6):158-159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以及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考察,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二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化旅游共生共融,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旅游而广为传播,旅游因文化而更富魅力。文化旅游产业最终目的是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实现富民。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已经将武乡县《太行山》大型实景剧列为全省的三大精品演艺项目之一;在山西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武乡被列为全省5个旅游目的地、5个休闲度假区之一,红色武乡列为全省重点塑造的5大重点目的地品牌之一,武乡红色旅游目的地被列为全省11个精品旅游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三宝千户侗寨是贵州省特有的旅游资源,是贵州可开发潜力大的品牌民族旅游资源。本文通过对贵州榕江县三宝千户侗寨(古榕景区)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思考和基本发展思路,并以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三宝千户侗寨景区旅游发展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创意旅游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业态和新趋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云南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其发展的创意理念却不够成熟。因此,本文从旅游资源转化、旅游价值创造、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群化以及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云南及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增添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大众旅游进入常态化的阶段,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原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供给同质化现象严重,红色旅游对游客的综合吸引力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滞后于旅游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归根究底是红色旅游业供需矛盾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文章在大多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文化旅游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点,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文章运用民族文化学的有关理论,主要论述民族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作用。文章认为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文化旅旅游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打造具有吉林省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品牌,必能加快吉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吉林省经济发展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洁 《改革与战略》2010,26(6):130-133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历史上是"驿道所经"之地,49个民族(其中有48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其间。民族区域内封闭与交往并存,民族文化中个性与共性并生,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文章认为,贵州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注重民族文化母体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的水西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水西彝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水西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对毕节试验区水西文化旅游资源阐述的基础上,分析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指出要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水西文化旅游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