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责任田开始有五口人的,那时父亲是民办教师,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所以,田里的活儿全靠母亲一个人干。后来,父亲转为公办教师了,哥哥夭折了,姐姐出嫁了,我也上了大学。家里的责任田最后只剩下母亲自己的。母亲的身体因为劳累过度落下了些毛病,父亲从学校回来,给母亲捶腿揉肩,心疼地说:“等我退休了,就跟你一起侍弄这几亩田。”1998年,父亲检查出患了食道癌,不久后去世,母亲扶着他的尸体号啕大哭:“死老头子,你不是说要帮我侍弄那一亩田吗!”在场的人无不落泪。父亲死后,我和姐姐都想接母亲来城里住,她不愿意。…  相似文献   

2.
当我两个月大的时候,我的母亲就过世了。之后,父亲一直没有再娶。所以,我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也一直没有兄弟姊妹的关爱。家里的亲戚和父亲的朋友见到我,每次都会同情地说:这个孩子真可怜。这种话听多了我就想,我真的不幸福吗?这样问过自己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挺幸福的。  相似文献   

3.
创业在于勤奋,商机在于发现。自幼家境贫寒的蔡博士是如何步步为营,走上创业之路的呢?小时候我家里很穷,父亲为乡村教师,母亲则务农。为了改善家境和分担母亲的重担,我8岁就开始上山砍柴、下地种稻和挖荒地种杂粮,一天下来,我常常是伤痕累累。我清晰地记得,8岁的我就能挑80斤柴,9岁能挑90斤柴,10岁则能挑100斤柴。即便家境如此困难,我却始终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摆脱困境。当我在1988年以总分76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时,我的4个弟妹都在读书,爷爷奶奶又体弱多病,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供我读书了。我从家里凑够路费后,就不敢要家里一分钱了…  相似文献   

4.
想念母亲     
好久以来,我总想写一写母亲,可一直未能如愿。看着街上洋溢着幸福笑脸的母亲,特别是每当我看到和母亲年龄相仿、满头银丝,却怡然悠闲地乐享晚年的老妈妈,我又一次强烈的思念起已故二十三年的母亲!我是家里的老五,上面已有四个姐姐,父亲一直想要个男孩。听大姐说,母亲生下四姐时,突然不会说话了。可以想象,那时候的农村,对生了四个女儿的母亲,心里该有多大的压力啊!谁知,天意难违,直到母亲三十九岁时,还是生了一个女孩!那就是我。可以想象父亲的  相似文献   

5.
家书     
我上初中那年,父亲出远门了。临行时不断叮咛我要听话,不要任性。父亲走了,看着渐渐远去的父亲,母亲用袖口拭了拭眼角,我知道,她在为父亲担心。我住校了,两个星期回家一趟。“娃,回来了!”娘说着走进了厨房。“嗯!”我跟了进去,帮母亲烧火。“你爹走了20天了吧?吃罢饭给你爹写个信。”娘说。晚饭后,我拿出纸和笔等着母亲。母亲坐在床沿上,眯着眼,缓缓地说着:“他爹,家里都好,别挂念,你也好不?你走后就下雨了,地不用浇了,三婶家的猪下崽了,他三舅的眼也好了,能下地……”“你光知道说些废话……”我不耐烦地嘟着嘴说。母亲一脸惊愕,用尽量温…  相似文献   

6.
奶奶     
去年6月,我正沉浸在做母亲的喜悦中,家里来人说奶奶已去逝半个月,因怕我伤心,一直瞒着。那一刻,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眼前尽是奶奶那慈祥的面孔…… 奶奶和爷爷勤勤恳恳耕种着几亩农田,含辛茹苦养大了父亲和三个姑姑。劳累了半生,本该享享清福,但在我6岁那年,父母因不甘贫困,出外谋生。奶奶不顾虚弱有病的身体,用坚强和至爱撑起一片晴空,一心抚  相似文献   

7.
父亲因病去世时,母亲刚刚38岁.当时,家里上有70多岁的瞎眼祖母,下有我们姐弟5人,大姐只有1 6岁,而最小的弟弟仅3岁.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一下子撒手西去,全家陷入了沉重的悲痛中,一家大小整天以泪洗面.善良的邻居不由地叹息:"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怎么活下去哟!"那时,摆在母亲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改嫁,要么招一个上门郎.很明显,改嫁是母亲摆脱困境的捷径,但家里的老人、孩子怎么办呢?如果招一个上门郎,就得承担全家七口人生活的重担,并且要善待老人、孩子,这样的人上哪儿去找呢?母亲谢绝了亲戚、邻居的种种好意,把悲伤深埋在心底,带着全家老小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高考落榜后,我整天呆在家里。一天,我和一群小青年在村口遇见了一个鸡贩子,我们拦住他纠缠,鸡贩子不屑地说:“我还要收鸡呢,没时间和你们磨牙……瞧你们这群毛孩子,能做主卖你们家里的鸡?”几句话搅得我们这帮子年轻人火起,纷纷拍着胸脯说:“今天我们非把鸡卖给你不可!”我们经过讨价还价,讲定每只鸡卖两元。我将家里的12只鸡提到村口古槐树下,这时父亲和母亲刚好从地里归来。母亲立刻惊叫起来:“你怎么能卖鸡?”这时我才如梦初醒:它们是我们家的银行呢,一家人的油盐酱醋全靠这几只鸡了。可我不能让鸡贩子瞧不起我。我不理睬母亲,对鸡贩子说…  相似文献   

9.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刚强,就是脾气有些暴躁,我们兄妹四人,没有不惧怕他的。在我的记忆之中,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父亲与母亲只吵过一回架。在我上初中时,因家乡发水,我家被迫迁移好几次,东迁西搬,母亲终因积劳成疾,过早地撇下了我们而谢世了。此后,就一直是父亲一人撑着这个家,硬是咬紧牙关抚养着我们兄妹四人,并让我和弟弟先后读完了大学。一人挑起家庭重担,里里外外一把手,这可能也是父亲性情暴躁的原因之一。父亲一直为生活而奔波着,就是后来有我们四个子女的赡养,在经济上有基本保障的情况下,他老人家也仍不改勤劳的美德…  相似文献   

10.
老家,老家     
这只是一个半亩地大小的农家小院,我记得院中这几间老屋还是在我14岁那年盖起来的。“十一”长假,当我再一次撇开城里那些千头万绪的工作,一个人走进这熟悉的院落,一种久违的温馨又深深将我打动。那天当我跋涉二百余里山路回到老家时,天色已经快黑了。吃过晚饭,院中却不见一人。以前这个时候,我家里已聚满了来玩的乡亲,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今晚为什么不见那一个个形态各异、口若悬河的人影儿呢?我不解地问父亲。父亲放下手中的汤碗,长长地叹一口气,说:“如今他们都出外打工的打工,做买卖的做买卖,谁有工夫到咱家来磨牙?”听父亲这样说,我不…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心思     
崔立 《乡镇论坛》2014,(8):46-46
自我生了孩子后,母亲就住到我家,帮我照料。父亲则在另一个区的工厂上班。父亲爱花钱,于是母亲就一直管着父亲的工资卡,每个月给他500元生活费。母亲说,多给了他也会花掉。父亲总是讪讪笑着,也不反驳。  相似文献   

12.
叶春华 《乡镇论坛》2008,(15):10-10
跟着父母回老家,去看望爷爷和奶奶,一路上蝉声喧闹。 老家的大门上刷的枣红漆有点剥落,在门上用粉笔写着歪歪扭扭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我母亲扛着拐杖下车,因为她在年轻时得了毛病,腿就瘸了。我搀扶着她一进家门,听到急匆匆走在前头的父亲连声高喊:“娘,娘!”一声高过一声。连喊几声不见有动静,就听到父亲叉喊:“爹,爹,家里没有人啊?”  相似文献   

13.
我是党培养的医务工作者。1924年,我出生在河北新安县白洋淀东南角的北冯村,父亲给人当长工,母亲每天编织苇席。尽管家里很穷,父亲还是坚持让我念书。1940年,我考入华北联大,1941年又转入晋察冀白求恩医校学习。1943年初秋,我和医校部分同学一起,  相似文献   

14.
采访陈小艺,是在一个充满明媚阳光的客厅里,阳光一样坦诚的陈小艺娓娓道来……“做母亲之后第一感觉就是重心不一样了,不会像以前两个人在一起时那样,重点是他。原来我先生一出去我就会打好几个电话,问他在哪儿呢?干嘛呢?现在根本想不到给他打电话了,天天就看孩子怎么样。再有就是觉得外面的事儿跟自己关系不大了。睡觉也睡不了一个整觉,两三个小时就会醒一次,特别辛苦。心里总是有不一  相似文献   

15.
悲壮的母爱     
罗暄 《乡镇论坛》2011,(9):14-14
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母亲一人操劳。 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年幼无知的我.竟然用家里杀虫的农药药蚂蚁。结果,毒死了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  相似文献   

16.
母亲去世后,父亲的言语猛然变得少了起来。为了供我读书,父亲起早贪黑在庄稼地里忙碌,人也迅速变得苍老起来。那时,父亲和我只能勉强应付一日三餐。每到过年时,父亲就睁着空荡的双眼,让我揪心得说不出话来。母亲在世时的每年除夕,尽管家境贫寒,但全家三口吃年饭的喜庆气氛会充盈在屋子的每个角落。后来的年饭简单而仓促,令我上床的时间都提前了不少。那年大年初一,我早早地起了床,然后悄悄出门。乡村的规矩是拜年要赶早,喊上一连串“爷爷”、“姥姥”、“伯伯”、“婶娘”什么的,再说上一段恭喜之类的话语,主人就会喜气洋洋地拿出家里好吃的…  相似文献   

17.
狠娘     
木梅 《乡镇论坛》2009,(6):43-43
从出生的那天起,她就成了母亲的仇人。似乎母亲处处针对她,从来都没有真正爱过她。她也知道母亲为什么那么讨厌她,因为是她的意外出世才导致家里超生,父亲被学校开除了,离开了讲台,从此成了农民。他们家里由此跌入了苦难和无望的深渊——全家人每天都拼命劳作,但却收入甚微。  相似文献   

18.
依稀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天用算盘敲来敲去,并在一个厚厚的大本子上写着什么。我忍不住好奇心,偷偷地翻看:"刘云庆家:7人,每人半斤棉油、两斤猪肉、五斤白面,共……"。事后我从母亲那得知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由此我对会计工作便有  相似文献   

19.
打借条     
星期天,我和妻子一起下乡看望父母,我们一踏进家门,就被家中不和的气氛所感染,父亲坐在桌子旁默默地抽着烟,母亲唉声叹气地抹着泪。我和妻子赶紧询问是咋回事,母亲用没来得及洗的泥手擦干眼泪说:"都怪你爸爸不听我说.要把咱的钱借给别人,现在家里要用钱,钱又要不回来。"原来,3年前我的一位远房表站因家中砌房子,还差6000元钱,表姑找我爷爷说情,让我父亲借6000元给她,并许诺一年后归还。父亲碍于情面,急人所急,不听母亲的阻挡,从银行取出钱借给表姑。因为是亲戚关系,父亲没好意思要表姑打借条。谁知第二年,表姑因身患绝…  相似文献   

20.
1916年,她出生在美国丹佛市一个贫穷的铁匠家庭。虽然家境困苦,但小女孩的降临,还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的欢乐。每天,从铁匠铺里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父亲总要给小女儿讲一些美丽动听的故事。母亲呢,就在一旁微笑着看着这对无拘无柬的父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