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别可转让配额(ITQs)制度是当前国际渔业管理中比较有效的一种管理手段,我国新版<渔业法>所规定的捕捞限额制度同ITQs制度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为了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加大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制度优势明显的捕捞限额制度已成为今后我国渔业制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鉴于此,本文分析了美加两国引入ITQs的原因、ITQs的发展、ITQ制度的设计及其结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捕捞限额制度的性质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本文在考察ITQs制度形成的理论背景与介绍ITQs制度的理念与制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介绍美国白令海渔业特别是其采用的社区发展配额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把渔村集体拥有配额(“渔村配额”)作为我国捕捞限额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化解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公正要求与海洋捕捞对规模作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介绍美国白令海渔业特别是其采用的社区发展配额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把渔村集体拥有配额("渔村配额")作为我国捕捞限额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化解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公正要求与海洋捕捞对规模作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科学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是渔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渔业资源管理可分为资源限制开发和资源修复两大方面,渔业资源的限制开发具体表现为捕捞限额制度和捕捞配额制度,其理论基础为渔业权制度。渔业资源养护主要是增殖放流制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渔业权、捕捞限额和配额制度、增殖放流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我国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捕捞限额制度施行效果的理论预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我国修订后的<渔业法>中有关实施捕捞限额制度的规定,探讨了捕捞限额制度的性质,并借用经合发组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物、经济、社会和渔政四个方面分析施行捕捞限额制度后对我国渔业可能产生的影响.捕捞限额本质上属于一项基于权利的产出管理制度.理论预期表明,此项制度虽然并非十全十美,其实施却有可能实现现行管理措施无法达成的诸多正面效果,特别是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竞争性捕捞的诱因,能够有效地遏制过度投资和过度捕捞的激励,从而有助于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 加入 WTO 后,我国渔业将如何发展?第一,要继续加大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国已经在沿海全面实施了“伏季休渔”制度,在内陆重点渔区实行了“休渔期”制度,并提出了捕捞产量“零增长”的计划。同时正在积极探索渔业资源限额捕捞和渔船强制报废制度,逐步缩减捕捞渔船数量,控制捕捞强度。二、要进一步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曙光耀眼夺目,灿烂辉煌,令人瞩目。我国加入WTO,水产品关税降幅达25%以上,水产业率先推开大门,向世界开放;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对沿海渔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渔业法》提出的限额捕捞和水产养殖证使用制度工作的全面启动,使渔业发展进一  相似文献   

9.
关于实行捕捞限额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阐述了捕捞限额(TAC)的理论、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渔业法》关于捕捞限额管理的有关规定,探讨了实行捕捞限额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实行捕捞限额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是当前世界渔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鉴于冰岛是最早实施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的国家,其成功经验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值得探究。文章通过冰岛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的研究,深入分析其发展历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及限额捕捞试点情况,发现其对中国渔业管理的启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强近海渔业资源的调查和研究,科学确定总可捕捞量;二是合理分配初始配额,保障生计渔民的权益;三是制定有关配额的灵活性措施,解决副渔获物丢弃的问题;四是建立上岸登陆和交易控制系统,提高渔业监督与执法能力;五是发展基层渔民组织,鼓励更多渔民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 渔业要以贯彻新的《渔业法》为契机,加大执法力度,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水产品加工深度。逐步推行限额捕捞制度和渔船报废制  相似文献   

12.
渔业权制度是渔业的根本制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渔业劳动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一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权制度。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水域滩涂养殖权、捕捞权的改革实践与理论创新,从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目前的渔业权制度,并提出了深化水域滩涂养殖权、捕捞权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捕捞权权利客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晰界定和有效实施的捕捞权制度,是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最适利用的一个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从权利客体角度看,有三种基本形式的捕捞权制度,即基于空间权的捕捞权、基于投入权的捕捞权和基于产出权的捕捞权,不同类型的渔业应选用不同类型的捕捞权与之相适应.管理目标的复合性决定了现实捕捞权大多为混合型权利.捕捞限额制度本质上仅属于基于产出权的捕捞权,这一刚性的规定从法律层面上排除了选择其它类型捕捞权的可能性.这在理论上不成立,在实践中难免要遭遇挫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联合国粮农组织1995年出台的《负责任渔业守则》,阐述了该《守则》对捕捞渔业的目标和技术要求,分析了当前国际捕捞渔业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并探讨了国际捕捞技术进步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赖连谦 《渔政》2004,(3):12-14
现行的《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自2002年12月1日施行以来已近两年,今年又正逢渔业捕捞许可证换发,如何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强化渔业捕捞许可规范化管理、探索适合我国渔业发展要求的捕捞许可管理新路子,为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手段,是当前摆在各级渔业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渔业捕捞许可管理的工作经验,对苍南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了粗浅的分析。并就下步的改革方向提出一些初步的没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渔业法是根据当时渔业状况状进行的立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现代海洋渔业捕捞技术和方法的更新换代以及渔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对以行政区域界限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渔业制度必须进行适度调整。要从调整和管理人的捕捞活动转换变为针对鱼的生物学特征而进行资源养护。渔业养护的理念与制度应当体现在现代渔业制度当中。以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对跨行政区域的渔业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与借鉴,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进行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捕捞业的特点以及捕捞业法律制度和政策应追求的多重目标,分析了现行法律制度和政策存在的问题。建议在物权法学和行政法学理论的指导下,重构捕捞许可制度,厘清和调整捕捞许可的管辖权,允许捕捞权经批准后有序流转,制定“捕捞渔区划分和命名”标准,完善行政配置捕捞渔区的法律程序,建立捕捞渔具渔法认证,完善捕捞生产信息记录及申报制度,积极地开展与八个海洋邻国间的渔业合作,加强对负面影响渔业发展的非渔业活动的管治,以便更好地明晰捕捞证作为用益物权表征和行政管理工具的双重属性,保护捕捞权人的合法权利,保护渔业生态环境,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捕捞生产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对捕捞业实施捕捞许可制度”是新《渔业法》为捕捞业规定的一项基本制度。而2000年,农业部首次开展的全国海洋渔船普查显示,我国现有海洋捕捞渔船24.43万艘中,无渔业捕捞许可证、渔船登记证书、渔船检验证书的“三无”渔船有6.72万艘,占27.5%;三证不齐的渔船5.09万艘,占20.8%,统计结果令人吃惊。这些大量存在的未经许可入渔的船舶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失控的主要原因。维护海洋渔业发展、严肃捕捞许可制度,加强对渔业捕捞许可证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1.渔业捕捞许可证批准发放 新《渔业法》第二十三条对海洋渔业捕捞…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用益物权篇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和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它体现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对推进我国渔业权制度建设,保障渔民生产生活,规范渔业行政管理,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物权法》,切实做好《物权法》在我国渔业部门的宣传和实施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国渔业权制度建设,促进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本刊副主编杨子江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民教授。[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我国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即渔业资源的衰退、捕捞作业渔场萎缩和经济因素两个方面。针对成因,根据我国国情和渔业特点,从发展渔业经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强渔民就业培训等方面阐述了解决我国渔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