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展望2017年中国征信,公共征信体系建设会有很大发展,金融征信将加强拓展应用,构建新型的以信用为核心的征信监管机制是大势所趋.应重视信用信息与数据保护,尽快立法及出台相应的信用监管制度与措施;着重进行制度建设,练好征信业内功;成立征信业行业协会已是业界共识与同求;征信业产业政策应调整,征信业一分为二,逐渐分为社会信用征信和金融信贷与融资征信.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征信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征信体系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认为今后应明晰征信体系模式,加快征信相关立法工作,提高征信数据的质量,加强隐私保护力度,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信用文化建设等,以促进征信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征信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系统阐述了国外征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探讨了我国发展征信业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征信业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潘功胜 《征信》2014,32(1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需要建立一个发达的征信市场,让市场化的征信机构起主导作用.政府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动政务信用信息的公开尤其是负面信息的公开,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与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息的应用,实现联合惩戒和推动完善信用法制体系等方面.市场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发展中国征信业市场、积极利用新技术条件发展新业态征信、推动征信机构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依法推进征信市场对外开放和加强征信业监管等方面.在征信业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要高度重视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杜清燕  廖旭 《征信》2016,(1):37-39
探讨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对征信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征信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的运作过程,提出征信文化建设应遵循征信人价值观念生成和发挥作用的心理规律,运用心理机制,激发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以满足征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赵锋 《征信》2013,(4):51-53
我国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是征信法律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征信业的监督管理机关,规范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完善征信业务规则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规范。这对加强征信业管理,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次贷危机看我国征信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长期以来备受赞誉的信用制度和征信业受到了很大质疑,特别是征信业,被认为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并对危机的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本文借鉴次贷危机中美国征信业的一些经验教训,结合山东征信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从基础信息系统建设、第三方信用评级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发展我国征信业和加强征信业监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征信机构种类、规模逐步扩大,征信市场快速发展和征信产品不断丰富,在目前征信法规不能很快出台的情况下,亟需建立统一的征信标准体系,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手段,规范征信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旭昆  耿得科 《征信》2011,(6):69-73
台湾征信业随着台湾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而跌宕起伏,从1931年至今已有80年历史.在公共征信与私营征信机构的差异定位、征信市场监管、征信产品设计与开发以及推进征信业国际化等方面,台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大陆征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唐超  伦祖炜 《海南金融》2007,(11):63-65,69
当前我国征信市场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征信机构定位不清、边界不明,加上认识上的分歧,严重影响了征信法规、政策的制定.为此,笔者从国内征信机构类型和经营模式研究入手,通过学习借鉴世界上其它征信国家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探讨如何加强对我国征信业的监督管理,促进我国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编:征信体系建设,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按照中央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征信文化成为了征信队伍建设和征信制度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以征信文化建设促进征信管理水平提升,做出了许多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征信制度宣传方面,河北提出在全省以征信文化引领征信制度建设、宣传、调研和培训工作,请问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李小秋:正如你所提到的,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在不断完善征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切实加强征信市场监管的同时,积极推进河北省征信文化体系建设,以征信文化引领征信管理,用精神力量凝聚发展合力,不断提升征信管理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12.
付连春 《时代金融》2012,(36):269-270
我国的征信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市场化运作模式已初步形成。但目前,征信业的发展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征信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征信业的发展。本文对个人征信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公民知情权建设、加快征信法律建设及将征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征信业健康发展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总和的文化,因时间向度的演进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又因空间向度的拓展既有包容性又有地域性。在我国大力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人民银行于2012年开始推进征信文化建设。随着《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出台和征信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立足于福建省的客观实际,从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深入挖掘征信文化的内涵,并探讨征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征信队伍综合素质,企望为征信事业蓬勃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4.
徐娟 《征信》2011,(4):23-26
我国征信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征信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征信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等.今后,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征信业的监管,加快培养征信业的专门人才,努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征信机构等,以促进我国征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伟 《西安金融》2005,(9):74-75
征信是解决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有力手段,为了使征信体系得到较全面的法律支撑,需以立法的形式确认征信体系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的手段使信用信息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使征信业由无序发展走向规范发展,是我国征信业健康成长的核心和征信体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社会信用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国家,借鉴美国个人征信业的监管经验,对于规范我国民营征信机构的市场化运行、完善我国征信业相关法律体系、保护公民隐私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可通过多举措合理引导民营征信业发展、完善征信业法律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方式来促进个人征信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柳莉娟 《征信》2011,(5):45-47
征信活动因涉及公民的个人隐私和企业的商业机密,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工作.然而,当前我国征信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征信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与之相配套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征信业和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加快征信立法步伐,统一监管机构,组建行业协会,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业监管体系,促进我国征信业持续、健...  相似文献   

18.
吴国平 《征信》2011,(1):37-41
由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我国征信业发展和征信立法遇到的诸多问题存在分歧,阻碍了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和信用立法工作的开展.为完善我国信用立法,促进我国征信业发展,应严格区分征信与贷款征信的内涵与外延,合理界定政府的法定职能,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模式,通过立法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正确处理好企业信息公开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总结我国征信业发展历程,市场需求是征信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政府主导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并逐步过度到市场化发展。征信业市场化发展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我国征信业市场化发展路径应遵循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选择不同模式。当前,应通过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培育小微征信机构,发展互联网征信,强化公共征信机构的市场化属性,加强征信市场环境建设等措施,为征信业市场化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课题组 《上海金融》2004,(10):52-54
上海征信工作在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新的形势要求上海加快征信业的发展。本文在全面分析上海征信业现状的基础上,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市场自发需求、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改进资信评级工作、加强对征信市场的规范和监管五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几年上海征信业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