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刘薇 《征信》2011,(2):48-50
天津市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目前面临如下问题:信贷市场信用评级缺乏统一的制度性安排,社会对信用评级产品和服务认可度低,全国范围的、规范的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体系缺乏,企业参与评级的意愿不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应对信用评级工作进行制度安排,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体系,协调政府职能部门逐步提升社会对外...  相似文献   

2.
信用评级标准的要点及国内外相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在中央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指导下,信用评级业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征信管理局,陆续出台了有关信用评级的政策规章?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金融行业标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JR/T0030—2006),包括信用评级主体规范、信用评级业务规范、信用评级业务管理规范等三方面的内容。这是继2006年3月国内第一部规范评级机构业务行为的部门规章《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又一管理信用评级业的重要件,是对“指导意见”的深化和细化,必将对中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里程碑意义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诚信兴商,信用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企业信用的评级为契入点,对信用评级监管、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方式及信用等级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通过信用评级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李丹 《征信》2017,35(5):61-63
黑龙江省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市场主体少、业务范围窄、评级结果缺少公信力等因素制约了评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建议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开拓业务范围,开展产品服务创新,推动评级产品应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配套扶持政策,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促进信用评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社会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五个难点:宣传不力,难以取得政、银、企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法律缺失,评级机构参与难度大,人行推动效果不佳;依靠人行"唱主角",不利社会信用评级机构业务健康发展;评级标准不统一,社会信用评级机构持续发展难;评级过程缺乏说服力,影响评级公信度。提出了推动社会信用评级业进一步参与借款企业信用评级的建议:加强宣传,增强社会认知度;增强自我推介能力,循序渐进,扩大发展;当好参谋,赢得借款企业信任;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外部评级与内部评级的有机结合;制定统一评级标准,为外部评级提供公平参与机会。  相似文献   

6.
《金融电子化》2007,(3):41-43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本年度继《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信用评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央行所颁布的第三个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及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执业行为的文件。从《意见》、《通知》到《规范》,反映出央行对信用评级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央行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同时这种监管与扶持不仅是循序渐进的,更是讲求实效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欠发达地区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来自制度、企业效益、市场主体、评级产品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为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信用评级市场健康规范发展,需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市场制度规范,明确监管主体,培育和提高社会信用观念,并加强宣传协调,推广扩大评级产品应用范围,为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信用评级的内涵 信用评级是又称"资信评级"或"信誉评估".评级机构对信用评级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可以表述为:信用评级就是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合格的专业评级机构,按照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及规范的评级指标体系和标准,采取科学的评级方法和规范的评级程序,对企业等筹资主体或侦券等融资工具的如期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以简明的符号表示出来,给投资者、贷款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为社会各方实现投资和融资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正>国际监管组织1,国际证监会组织就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基础规范开展咨询2014年2月,国际证监会组织就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基础规范发布咨询报告,建议对现行行为规范进行大规模修订和更新。国际证监会信用评级机构规范将保护评级过程的完整性、确保信用评级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得到公平对待、守护信息的私密性等事项纳入考量,旨在  相似文献   

10.
屈筱茜  朱合洪  颜凌 《征信》2011,(2):45-47
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主要分为银行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外部信用评级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外部信用评级市场的公信力有待建立,相关立法必须明确.为推动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发展,应从制度上引导内外部评级相结合,建立健全外部信用评级市场的制度规范,加强对信用评级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冀志芳  刘薇 《金融与市场》2010,(10):63-64,28
信用评级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它按照独立、公正的原则,采用科学、客观的评级方法并按合理、规范的评级程序对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作出分析评价。近年来,信用评级机构在帮助金融机构识别信用风险、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保障金融市场健康稳健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调查研究天津市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适合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促进天津市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用评级经过快速发展后,近年发展逐渐趋缓。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的意愿不高,大部分金融机构有自己的评级体系,信用评级行业面临挑战和质疑。本文从金融视角剖析了当前我国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而资信等级评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辖区资信评级业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参与开展资信等级评级业务,既是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支持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维护规范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史福厚 《征信》2016,(9):11-16
信用评级在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监管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运用,在政府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也得到了应用,但存在应用范围较窄、评级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全面、缺乏法律制度规范等不足.应根据信用评级的需要科学设计评级指标体系,健全信用评级应用中的法规制度,鼓励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加强信用评级监管,以促进信用评级在市场分类监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戈志武 《征信》2016,(10):55-58
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发展势头良好,信用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信用环境有待改善、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化和公信力不足、金融机构应用评级结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完善法规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扶持评级机构发展、丰富评级监管手段、加强违约率系统考核、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培育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3~2012年我国债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企业债和中期票据为研究样本,本文从政府监管与债券信用评级信息含量的关系出发,分别从政府对发债企业的监管程度、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干预程度和对债券本身的隐性担保三个方面,对政府干预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发现,监管部门对发债企业严格的审批监管,规范了企业在债券发行过程中的行为,使得企业向债券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提高了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机构干预程度的增加能够使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防范评级机构恶性竞争、迎合客户。同时,拥有外资背景的信用评级机构做出的债券信用等级评价并不一定比纯内资背景的信用评级机构更优秀,这否定了外资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假说。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不仅不会使债券的信用评级流于形式,反而会向债券评级机构传递更加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的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7.
徐小茗 《中国外资》2012,(18):232-233
自美国次债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如何发展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且科学完善的现代主权信用评级体系,使其为我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服务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更多地是处在自主评级的阶段,面临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缺乏市场话语权,收费经营模式存在缺陷和监管和规范评级机构行业的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应从提高主权信用评级的评级质量,加速改造目前存在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和建立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解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与通货膨胀一样,评级膨胀具有持久的、螺旋上升的和影响深远的危害性。信用评级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相对风险措施,典型的信用评级并不能完全反映宏观经济周期。对国家和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所导致的风险与威胁主要来自于"信用评级膨胀"。而究其根本,评级膨胀的大规模泛滥最终得益于美国两大评级机构的双评级规范霸权,以及由美国评级机构所垄断的国际评级网络。由于存在激励促使他们逃避基于评级的监管,因此道德风险在所难免,并一定会催生评级膨胀。因此,评级膨胀只是表象和媒介,双评级规范和网络效应才是美国评级霸权的最终顶点。  相似文献   

19.
许美婷 《金卡工程》2010,14(4):149-150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失灵,深感绝望,于是,改革与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盟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经济体,对于信用评级的倚赖不言可喻,危机后也加快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2009年REGULATION(EC)No 1060/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September 2009 on credit rating agencies的出炉,就信用评级的监管机构及登记制度有了明确规范,且就信用评级的监督、发行与利益冲突的避免均有严格的规范,本文即就此加以说明,期该法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评级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析研究影响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对评级对象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揭示评级对象违约的风险等级,减少信息不对称。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作业和评级产品不仅影响投融资个体决策,而且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都具有广泛影响。借鉴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做法,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督管理对规范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