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新兴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现状,分析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有效途径.建议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信息标准和共享机制,加大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力度,强化互联网征信行为监管,加强失信惩戒力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互联网征信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 根据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征信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三类路径,指出在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进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限制和监管标准不明确、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信用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等问题. 今后,应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互联网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强化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等,以推动互联网征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军  崔颖  刘桐嘉 《征信》2016,(3):37-40
随着征信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征信机构的监管势必要依靠科学、系统、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提升监管水平.根据个人征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分析个人征信机构评价指标的选择,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个人征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结果表明,合规性监管领域和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及权益保护领域的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较为明显,今后对个人征信机构进行监管时,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合规性和权益保护方面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4.
个人征信作为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综合评价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的重要参考.随着个人征信的广泛应用,相关的维权投诉事件不断增多,如何有效保护征信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基层机构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实际案例出发,分析了目前个人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探讨了建立保护个人征信信息主体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互联网征信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发展新型征信机构的路径,指出在互联网征信机构发展进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限制和监管标准不明确、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信用数据难以实现共享等问题,建议通过完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互联网征信机构监督管理、强化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推动互联网征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田旭胡俊 《征信》2023,(5):56-60
近年来,征信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非理性维权现象集中爆发、接入机构执行征信权益保护政策不一、新旧法规衔接中信用信息报送存在合规风险、“征信修复”骗局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征信权益保护纠纷呈显著增长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宣传解释不到位、征信权益保护政策缺乏统一标准及事后监管与征信业顶层法律制度设计不完善三个方面。结合基层央行征信履职服务实际,建议进一步优化征信宣传、加强征信合规监管、完善征信业顶层法律设计,为征信权益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张忠滨  宋丹 《征信》2016,(10):42-44
互联网征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监管缺位比较严重,存在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数据不易整合、数据加工与评分技术薄弱、业务监管水平滞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困难等问题。征信业监管层应从宏观层面探究可行的监管对策,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统一数据标准、推进数据共享,促进技术研发及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业务监管方式与手段,加快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立法,运用监管手段引导和促进征信业发展,从而支持和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个人征信权益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国家机构改革各项目标任务逐步落地,新技术对传统征信业务流程和征信行业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个人征信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县域主体权益保护待强化、线上查询授权流程有漏洞、征信异议处理不规范、替代数据监管滞后、机构职责定位不明、信息主体滥用权利过度维权等。在迈向征信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中,建议完善顶层设计、落实征信新规,强化合规管理严惩违规行为,借助科技赋能优化服务供给,注重宣传教育引导理性维权,切实增强个人征信权益保护的预见性、主动性、有效性,多措并举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个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问题始终是个人征信发展的重点问题。探索信息主体权益保障,规范个人信用信息使用,促进个人隐私保护,对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我国个人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化,社会公众对个人信用信息关注度不断提升,个人征信权益保护难题也逐渐显露.本文结合我国征信建设实践中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现状,在对我国个人征信权益风险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征信权益保护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我国个人征信权益保护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公众对个人信用信息关注度不断提升,个人征信权益保护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结合我国征信建设实践中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现状,在对我国个人征信权益风险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征信权益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个人征信权益保护的制度安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贾利平 《征信》2021,39(4):50-55
比较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中外信息资产法律价值以及我国征信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征信权益保护经验模式,提出构建我国征信权益保护框架的建议:完善信息保护立法,赋予监管机构相应职权;强化科技赋能,提高征信信息数据质量;创新征信维权渠道,建立健全线上维权全过程管理系统;平衡开放与安全双原则,严防各类征信数据风险;力促征信普惠,提升信息主体征信素养.  相似文献   

13.
征信活动在信息收采集、传播、使用等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信息主体的个人权益,伴随征信业务的快速发展,由于有关法规缺位、征信行为亟待规范,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不力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征信活动中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制度框架的建议,以期通过更加完善的制度约束对信息主体权益给予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征信服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征信需求。在互联网经济、大数据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大数据征信应运而生。当前我国大数据征信业发展在信息主体权益保障、征信数据有效性、征信机构独立性和征信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应通过加强对信息主体的权益保障、提升征信数据的有效性、强化征信机构的独立性及完善大数据征信监管等路径,促进我国大数据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违规查询信用报告现象频发,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成为征信监管机构放开个人征信领域最大的担忧。为此,本文建议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增设信用报告查询短信提醒服务,便于信息主体可在第一时间获取被查询的详细信息,在发现被违规查询时,可及时维护自身的权益,便于金消保机构实现快速反应,征信监督管理机构也可第一时间发现征信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还消除了信息主体对民营征信机构开办征信业务不安全的顾虑,由此有利于安全稳健地推进征信市场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化,个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分析个人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发达国家成熟的法律制度和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征信建设实践中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用信息权益保护的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兴波  马骥 《征信》2016,(9):55-57
从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征信监管执法情况入手,分析个人征信违法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借鉴上市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和外汇违法(负面)信息披露制度,认为应完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建立个人征信违法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征信知识宣传教育,以实现对个人征信机构的约束和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赵锋 《征信》2013,(4):51-53
我国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是征信法律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征信业的监督管理机关,规范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完善征信业务规则和信息主体权益保护规范。这对加强征信业管理,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个人征信权益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个人征信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突出表现在县域主体权益保护待强化、线上查询授权流程有漏洞、征信异议处理不规范、替代数据监管滞后、机构职责定位不明、信息主体滥用权利过度维权等。在迈向征信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中,建议完善顶层设计、落实征信新规,强化合规管理、严惩违规行为,借助科技赋能、优化服务供给,注重宣传教育、引导理性维权,多措并举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西班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征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公共征信机构和私营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应用等方面形成了完整链条,征信服务水平较高,征信监管有力,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严格。西班牙建设发达的征信市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可在推动公共征信和市场化征信互补发展、培育专业市场化征信机构、坚持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公共征信系统的基础地位、保障信息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等方面发力,加快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