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净稳定资金比例具有精细化特征。经测算发现,净稳定资金比例较存贷比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解释力度更强,但其权重设定在我国有一定的不适用性,未对流动性风险的顺周期性进行缓释与调整。净稳定资金比例与资本充足率以及现存流动性监管指标联系紧密,该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实施将对相关金融制度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采用净稳定资金比例监管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应从五个方面推进:一是审慎修订适合我国银行业的权重系数,二是引入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三是协调与现存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关系,四是建立流动性与资本并重的统筹监管模式,五是完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市场业务快速发展,杠杆率上升、资金来源不稳定性增强、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隐患增强。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法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总体特征,基于宏观审慎管理视角尝试构建地方法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基础指标和观察指标,设置流动性风险的初始预警区间;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对预警区间阈值进行调整,并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不同参数赋予相对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流动性风险预警模型,最后以山东省地方法人商业银行的数据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出发,提出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流动性风险、改进风险监管指标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入手,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我国金融市场监管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将监管重心由微观审慎监管转向以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的宏观审慎监管。文章的主要思路为:在参阅大量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主要研究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横向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最高,大型商业银行其次,城市商业银行最低;从纵向来看,资产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经营情况越稳定,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越高,其风险越难控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遵照巴塞尔协议Ⅲ,我国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新规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优化了优质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提高了商业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仍然存在着流动性监管指标因存款增长不足而导致的优化困难、中小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压力持续增加、监管难度因商业银行同方向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而增加、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流动性监管指标监管效果尚需评估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体系,我国亟需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完善资产负债配置、引导中小型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建立差异化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建立业务数据动态报备制度、及时更新与修正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政策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吸收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风险匹配原则审慎监管要求的宣示加强了微观层面的风险控制,进而可以有效防止微观风险放大为宏观风险。防止理财产品过度杠杆化,且极力防止其成为高息揽储的工具则更直接地体现了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6.
廖勇 《时代金融》2012,(12):190
《巴塞尔协议Ⅲ》在监管制度层面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扩大了风险覆盖的范围,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广的思路。文章将介绍新协议在风险监管方面的最新发展,探求新变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廖勇 《云南金融》2012,(4X):190-190
《巴塞尔协议Ⅲ》在监管制度层面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扩大了风险覆盖的范围,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广的思路。文章将介绍新协议在风险监管方面的最新发展,探求新变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相继发布,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将走向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模式。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背景,通过分析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改进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创新,并根据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这几个方面,选取20项指标,构建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鉴“公地悲剧模型”论证了银行业实施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协调监管的必要性,并运用面板VAR模型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宏观审慎工具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给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银行业集中度”和“广义信贷/GDP偏离度”的一定冲击后,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从负向反应逐步转为正向反应;给定微观审慎监管工具“流动性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一定冲击后,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呈现正向反应。这表明单一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效应并不完全协调,因此,应当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种类和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肖崎 《济南金融》2012,(1):17-22
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以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特征,共同催生了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使得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完全呈现出新的特征。监管当局需要研究现代金融体系中更为广泛的、复杂的系统性风险的触发点,加强对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加强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职能。  相似文献   

11.
马玥  丁鑫 《上海金融》2022,(9):46-57
商业银行资本与流动性监管是维持银行审慎经营的重要支柱。本文选取2007-2020年间我国36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资本与流动性监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均能够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二者未能有效地发挥协同作用。银行监管约束的作用机制为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与杠杆率,削弱个体银行与系统之间的关联,从而抑制系统性风险。在资本监管与不同流动性监管指标的组合下,净稳定融资比与资本监管政策的组合效果最为明显。随着监管压力阈值的增加,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的协同效应表现不佳,监管约束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更加有效。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优化审慎监管体系结构、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业界和监管当局通过本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在反思过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本文从回顾危机中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入手,研究了危机之后出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合理之处及其局限性,并就新的监管指标在我国实施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建模、制度安排及监管协调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的金融风险及相应监管建议,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入手,在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对单个银行风险水平影响,在宏观层次上,分析其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降低银行信贷监督水平,增强风险承担意愿,给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流动性扩张机制,当外部冲击使投资者信心下降时,金融市场表现为流动性骤然波动;当外部冲击到来时,次级投资者将先陷入混乱,威胁金融稳定,甚至会传染至整个经济体系。最后,给出相应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当前我国在监管核心指标体系、宏观审慎评估、微观监管评级等基础上,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辅以日常报表数据监测,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体系总体比较完备。然而,中小银行由于存在融资链条拉长、创新业务需求增长、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其流动性风险具有特殊性,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亟须加强管理,以有效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5.
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以及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离岸金融市场也潜藏着巨大风险。宏观层面上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影响各国推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了各国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难度;微观层面上放大了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为防范风险,我国在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时宜慎重采取恰当的管理模式、严格市场准入、严格离岸业务监管、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离岸业务的风险控制,同时加强离岸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6.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作为系统性风险调控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研究,本文基于商业银行2009—2017年数据,构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模拟并运用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效果。研究表明,逆周期资本缓冲模拟与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相符,VAR模型结果表明长期资本充足率存在逆周期效应,流动性比例在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逆周期资本缓冲对系统性风险反应迅速,在降低系统性风险方面起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志洋 《金融论坛》2018,(12):37-45
本文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测度国际主流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指标,并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研数据所生成的代表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实施概况的MPI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能够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在经济处在上升阶段时效果更为显著,且宏观审慎监管作用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效果不会比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是仅着重于单个机构风险头寸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在金融风险日趋复杂的环境下,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目标,二者协调才是最完善有效的监管.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协调经验,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宏、微观监管协调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监管协调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使用条件在险价值(ΔCoVaR)计算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ageRank算法测度每家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权重,并研究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对传染风险权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覆盖率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第二,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与流动性覆盖率在同一监管框架下发挥了降低传染风险的作用;第三,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覆盖率、杠杆率与流动性覆盖率的运用表现出较差的协同效应.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需要开发偿付能力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和基础载体,发挥着引导资金流通与实现资金余缺调剂的重要职能.然而,融资困境一直是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的瓶颈,“钱荒”问题日益凸显与蔓延,遏制了投融资活动的资金需求.同时,民间“钱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基于此,商业银行表外事项迅猛发展,发挥了创造利润与缓解流动性压力的双重作用,但其膨胀的杠杆效应,重构了银行风险结构,加剧的风险更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以表外事项为载体,以表外风险监管为目标,以表外负债风险监管为核心,构建商业银行业务收益——风险博弈模型,完善商业银行表外事项运作与信息披露机制,逐步提高风险监管效率,从而确保其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