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选择产业呈现集群成长态势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有效、有序转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县际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理位置邻近的县级行政区政府同绕改善基础设施、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非流动经济要素、吸引资本、劳动等可流动经济要素而展开的竞争,培育要素在当地的“根系”,使之扎根当地,其日的是通过吸引资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以及争取上级特殊政策以尽可能提高本行政区居民的福利和人均收入,促进辖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增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供给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考察工资上涨能否增加转移劳动力供给。将劳动供给弹性区分为外出持续时间弹性和外出的参与弹性。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外出持续时间弹性远小于外出参与弹性,提高工资可以增加外出打工的可能性,但对外出持续时间影响较小,男性的时间弹性为0.40,女性为0.68。时间弹性在不同群体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工资对较高教育程度者、老一代的外出时间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SVAR模型,选取1995—2012年上海金融结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使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金融结构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各指标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直接融资(市场导向型金融结构)和间接融资(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二者均没有起到长期稳定的支持作用;在时滞期内,直接融资虽然最终具有正向作用,但整体来看其负向作用要大于正向作用,间接融资则一直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一致”抑或“冲突”,是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中国主产区11个省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稳定增产存在一致性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产生显著影响.保持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转移,通过要素替代或要素对流,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保持耕地面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将有利于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日益深化,环境问题己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产业转移到甘肃省的规模越来越大,几乎覆盖所有产业。本文从产业转移规模和生态环境指数的角度,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产业转移对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盛宝柱 《民营科技》2014,(10):215-216
产业集聚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实现形式,安徽省依托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首选之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自今已转移了1.2亿,至少还有1.5亿在今后的几十年内要逐步转移出去,堪称世界上规摸最大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胡昭住 《价值工程》2014,(19):307-309
目前劳动力的流动都是各种经济发展带动的结果。农村当地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固守了当地劳动力,保护劳动力不外流;而周边外界城区的发展以及政府的规划很多又吸引当地劳动力向外流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背景下产业转移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各国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新形势下.产业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转移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增加.出现了一种产业“集群式”的转移现象。于是.过去的产业转移理论的局限性也因形势的变化而表现得日益明显。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在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技术的推动,形成了新一轮的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我国成为发达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4.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并且对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实现规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有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增加其非农就业的概率。但同时互联网又是一项高技能型工具,若不能妥善运用,那么过度使用互联网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利用2016年CFPS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Biprobit模型验证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发现使用互联网确实能促进非农就业,但使用互联网娱乐频率与非农就业概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证实了在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情况下,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对非农就业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16.
章琰天 《管理观察》2011,(28):30-30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吴向阳  张耘  毕娟 《经济界》2009,(1):32-38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对北京的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提高了产业在全国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产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但是,对也正在把产业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一定程度上威胁产业安全,技术外溢效应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福建农村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来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等;但也会造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地资源利用率下降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受阻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并向非农产业转移,其势头之猛出乎人们意料.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发展迅速,而且转移由自发、盲目状态向有序流动发展,形成了大规模跨地区转移和"回乡创业"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选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高技术产业内在特征,阐述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机理与要素,构建了包括产业承接载体、承接科技、承接成本和承接环境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西部18个省(市区)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的整体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加大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投入,优化产业承接科技环境;扩大地区开放水平,增强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地区短板影响,提高产业承接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