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韬  李梅 《金融研究》2004,(12):106-111
普遍认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一股独大,本文对此提出异议。本文首先利用博奕论和实证结果指出股权集中度与内部人控制强度是负相关的;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内部人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效率,说明中国的情况似乎与上述规律相反;最后提出了股权泛化的概念,证明由于股权泛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际上没有大股东,其内部人控制极其严重是股权集中度与内部人控制强度负相关规律的必然表现。因此,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严重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没有大股东。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成为积极股东,不但有利于解决公司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搭便车”、“大股东控制”.“内部人控制”问题,还能够解决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公司治理问题;不但能提升我国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还有利于我国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但对公司治理有益,还能够稳定我国证券市场,推动价值投资理念在全社会的盛行。  相似文献   

3.
防范大股东道德风险是中小银行治理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梳理中小银行大股东治理风险相关文献,从银行业特殊性、股东治理的风险、如何防范大股东治理风险等方面总结其中的主要观点与结论.银行业特殊性使得大股东承担风险意愿较强,且可能直接"掏空"银行.银行公司治理机制间相互影响,银行监管是银行整体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银行整体治理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防范中小银行大股东道德风险,需要从强化监管、形成良好的股权结构、影响大股东风险承担意愿、限制可能的"掏空"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我国中小银行类型较多,对各类银行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针对性弥补治理短板,综合考虑整体治理机制对大股东的激励约束作用,有效防范大股东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的“掠夺”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与企业现行的产权制度有关,同时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本文就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环境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至今,治理结构问题一直是个硬伤。本文应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性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特殊性问题———大股东控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以效用函数为工具,揭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微观根源。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也应该区分这两种性质的问题,从效用函数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在发展中国家的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问题日渐明显,我国的国有企业随着股份制改造的进行,这一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内部人控制”是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的表现之一,不仅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也给整个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造成了很大障碍。本文认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是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齐鲁银行事件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内部人控制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为商业银行带来极大风险,本文拟结合齐鲁银行事件分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晗  仝书峰 《云南金融》2011,(6X):69-69
齐鲁银行事件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内部人控制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为商业银行带来极大风险,本文拟结合齐鲁银行事件分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是农合机构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是其化解风险、深化改革的重要步骤。本文以2014—2019年我国农商行和农信社为样本,分析了农合机构股权结构问题,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就股权结构对农合机构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农合机构经营业绩越好,资本充足水平在股权集中度影响农合机构经营业绩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第一大股东性质对经营业绩有显著影响,第一大股东为法人的农合机构表现优于第一大股东为自然人的农合机构,第一大股东为国有企业的农合机构表现整体更优,第一大股东为金融机构的农合机构风险抵御能力强于第一大股东为非金融企业的农合机构;第一大股东类型不同的农合机构股权集中度及其对风险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持续优化股权结构,强化股东行为约束,建立健全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功能 ,进一步从理论角度阐述传统体制下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状态 ,并且结合产权制度论述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经济绩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构建公司治理结构面临许多问题 :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界定问题 ;银行控制权配置结构优化问题 ;委托代理层次调整问题 ;内部人控制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些原则性办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4~2009年城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其信贷行为、不良贷款和银行业绩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能力越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贷款集中度越高,经营绩效也越差;银行的大股东同样存在的"掏空"动机,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为地方政府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更高。而银行中的独立董事对银行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发现,股权结构会通过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和贷款流向影响银行经营业绩,从而揭示了股权结构影响银行绩效的作用途径和机制。本文的研究为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绩效之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对于加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安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内部人控制"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传涛 《金融论坛》2002,7(3):36-39
起源于金融业领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转轨经济中凸显出来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两者统一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下,剖析其源流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进而阐述其实质,得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结构之常态,而"内部人控制"是公司治理结构之异态的结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入世后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加快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化进程无疑迫在眉睫,但这一进程中的最大障碍恰恰是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困扰.作者最后通过以商业银行这一金融企业为载体分析得出,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健全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3.
杨肃昌  阮受郎 《时代金融》2014,(17):192-195
商业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本文选取2010-2012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对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内部控制绩效与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数量和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并且都是显著的。而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外部监事比例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并没有对银行内部控制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大股东的国有性质有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4.
杨海波 《中国外资》2010,(12):54-55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股权结构扭曲一直被认为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股权结构通过影响公司内外治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未流通股比重过高等突出问题,导致公司治理实践中出现“内部人控制”严重、大股东掠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产生。  相似文献   

15.
张雯  谢露  张敏 《审计研究》2013,(1):87-94
本文运用2005—2009年间的172个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从关联贷款角度实证研究了大股东的掏空动机对商业银行审计师选择的影响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向大股东发放的关联贷款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聘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表明大股东为了更便捷地获得关联贷款,会对银行的审计师选择施加影响。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关联贷款对审计师选择的上述影响在民营商业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银行所在地的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关联贷款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越显著。本文为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掏空动机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从审计师选择角度拓展了商业银行大股东掏空的实现机制问题,丰富了审计师选择、关联贷款及商业银行治理方面的文献,对商业银行及银行监管机构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潘佐郑 《新金融》2013,(10):22-26
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检验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控制产生显著影响,但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与风险控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因此,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不宜过强,股权的适度分散化有利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风险治理能力;商业银行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和高管人员薪酬激励标准都与银行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它们对银行风险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风险控制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现阶段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规模扩张来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方式已受到初步控制,风险治理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丁丽娟 《中国外资》2010,(6):43-43,45
本文在综合研究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首先提出了内部人控制问题与表现形式,并借鉴国外相关治理经验,提出了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内部人抛售、信息环境与股价崩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2006年起允许内部人在公开市场交易公司股票,本文分析了其后内部人的抛售行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机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人中的大股东抛售行为确实引发了股价崩盘,但是股价崩盘并非由于内部人隐藏了坏消息,而是由于大股东的抛售行为加大了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离,大幅增加了不确定性,导致外部投资者压低股价寻求风险补偿所致。由内部人抛售引发的不确定性上升,并不能被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在基本面信息的搜集过程中预知,相反,一致预期的打破和机构投资者应对不确定性上升的持股调整行为反而加大了股价的崩盘风险。本文的研究对加强内部人交易行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目前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公司法》界定的职能,我国公司的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决策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管理层是执行机构。管理层要接受来自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但该监督机制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一股独大、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弱化,以及监督部门被内部人员所控制,具体表现在:1.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剥离改制而来,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在人员、业务、资产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约有79.2%的公司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0%。一股独大,使大股东可支配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主导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段可以做出从上市公司转移资产的违法行为。上市公司作为大股东的融资工具,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过程中,有些大股东起了纵容甚至支持的作用。2.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我国的董事会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大股东派遣或者推荐的董事占多数,二是执行董事占多数。在国有股东“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事实上造就了“内部人的控制”,无论是作为大股东的国企,还是大股东控股的上市公司,都被同一群关键的“管理者”所控制,执行董事占据主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所有者状况,造成了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普遍存在,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既影响证券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也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山东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状、不良表现及成因,探讨了后股权分置时期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新特点,进而提出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有关政策建议,以规范上市公司治理,扼制内部人控制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