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便利店的产生源于超市经营的大型化及选址的郊外化,它的产生满足了顾客少量购物及即时消费的需求,填补了便利小超市的空白。绝大部分的便利店开在小区,以小区的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便利店的商品结构应定位在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所需,把它看做大卖场的补充,在超市密布的市场环境下,已很难实现便利店的销售增长。本文将从顾客是确定商品结构的根本出发,探讨社区便利店的商品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张丽 《商业科技》2013,(27):46-47
便利店的产生源于超市经营的大型化及选址的郊外化,它的产生满足了顾客少量购物及即时消费的需求,填补了便利小超市的空白。绝大部分的便利店开在小区,以小区的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便利店的商品结构应定位在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所需,把它看做大卖场的补充,在超市密布的市场环境下,已很难实现便利店的销售增长。本文将从顾客是确定商品结构的根本出发,探讨社区便利店的商品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叶飞丹 《中国市场》2008,(34):60-60
<正>又到了高温季节,高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随之产生了消费市场新的变化。网络购物、社区购物的红火,超市早市化、商场夜市化的实行,商务休闲消费的兴起……这些无不展示高温下消费环境的日趋便利和人们消费理念的日益更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用品的采购上对于便利快捷的需要促进了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其中7-11、可的、好德、快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连锁便利店发展最为迅速,这些连锁便利店以便利为优势,在产品价格上也比大超市高,利润空间较大。由于目前的便利店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扩展,因此我国的连锁便利店形成了以广东为核心的华南、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以北京为核心的华北三大市场。浙江的十足便利店是人本集团旗下人本超市连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浙江省社区商贸服务业示范企业,现已成为浙南地区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服务最佳的连锁便利企业之一,近年来在义乌市的门店扩张迅速,本文主要对义乌市十足便利店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将超市业态分为便利超市、社区超市、综合超市和大型超市四种类型.在上海超市行业中,一般将超市分为大卖场(综合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标准超市(便利超市和社区超市)、折扣超市(如伍缘折扣、迪亚天天).上海超市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规模化发展以后,曾经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但近年来上海的零售业,社零总额进入个位数增长时代,大卖场与便利店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巨额亏损.上海市内的200余家超市大卖场、2400余家标准超市、近800家折扣超市,到底面临什么问题?是网购抢走了超市的生意,还是超市自身存在不可逾越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正>便利店,俗称"邻居购物中心",上世纪60年代崛起于国外,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发展迅速,通常营业面积较小,一般在60~100平方米左右,经营品种在3000种左右,营业时间可达24小时,可以满足人们的应急性消费和便利性消费,销售的商品主要以顾客日常的必需品为主。这种便利店一般不以低价取胜,而以提供便利为主,其价格稍高于超市,专家预计,便利店将继超市之后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零售业态。  相似文献   

7.
康健 《北京商业》2007,(4):30-33
1969年日本从美国引入便利店业态,1974年1月日本第一家7—11便利店开张,自此,日本便利商业形式便稳健而迅速地在日本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经过30多年,日本便利商业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演变出不同的便利商业类型,形成完善的便利商业体系,在日本零售商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零售业态不断演进。本文从消费成本的视角解释零售业态演进。消费成本是消费者为获得商品所付出的代价。理性的消费者追求净效用最大化,多数情况是在效用既定条件下追求消费成本最小化。对从百货商店到超市、从超市到便利店、从有店铺零售业态到无店铺零售业态的演进实证分析表明,消费者追求消费成本最小化是零售业态演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早在我国近代,就存在着两种便利店:一种叫"仕多店",其名称来自英语"Store",是一种"洋便利";另一种叫"烟杂店",是一种"土便利",商业街、弄堂口,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大都会有这种"土便利".我国现代便利店早在超市大规模发展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是设在上海的"百式便利".在发展初期,超市与便利店除营业面积与经营品种有大小与多少之分外,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罗森与7-11的进入,以及2001年以来新的竞争者的加人,给中国便利店的国际化发展打开了一个窗口,并树立了模仿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
便利店简称CVS,起源于美国,发展成熟在日本。是一种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及时、全天候、全方位服务的微型商业零售企业。便利店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入我国,近年来在大中城市发展迅猛。以上海市为例,2003年便利店规模已超过3000家。竞争存在于每个角落,一条街上便利店、超市一家挨一家,门对门甚至肩并肩。竞争带来了服务水准的提高,生意受影响却无法避免。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中遍地开花的便利店,正在逐渐成为青年的聚集地。本文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法调查了城市青年的便利店消费动机,城市青年前往便利店消费的特征与便利店风靡的原因,继而探究"城市青年便利店消费"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不是零售业的下一个主战场?对勇于进军试水高端超市的前锋而言,一切尚无定论。但对于先势而动布局市场的零售商而言,无疑是抢占市场先机的良机。传统业态无法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零售业转型首先表现在超市业态不断进入细分。正在修订的《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已将2004年版的超市细分为“便利超市、社区超市、综合超市、大型超市”四种业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消费者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基本的商品需求,而更加重视消费过程中的服务体验。区别于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不单纯是销售实物商品的场所,更是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服务与便利的场所。本文基于社区商业化的大环境,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深化便利店的服务功能,从而进一步实现便利店的社会服务价值和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4.
宏城超市是目前广州网点最多的连锁超市,并且正在向便利连锁、生鲜加强等综合型连锁业态发展,并为此以每店投入数百万元巨资的超大手笔进行整合与改造.除在超市方面继续占据领先地位以外,在便利店方面也将后来居上,正如当地一家新闻媒体所言"宏城便利店的出现,将极有可能改变即将展开大战的广州便利店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15.
周小民 《上海商业》2011,(10):23-25
从百货公司到超市,到大卖场,再到专卖店.到销品茂,再到便利店,到淘宝网店,再到新一代以7—11便利店为代表的网店,每种业态变化纷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零售业态变迁的背后是不同时代消费习惯的变化。当然,商业业态的成熟反过来也会让消费习惯逐步养成。  相似文献   

16.
从百货公司到超市,到大卖场,再到专卖店.到销品茂,再到便利店,到淘宝网店,再到新一代以7—11便利店为代表的网店,每种业态变化纷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零售业态变迁的背后是不同时代消费习惯的变化。当然,商业业态的成熟反过来也会让消费习惯逐步养成。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众多业态类型的连锁商业中,便利店可称是小弟弟,但它的发展势头却比较强劲。笔者对便利店曾做过长期研究,近来又做了两次考察,第一次到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取经,并考察了所属隆昌路便利店,第二次走访了上海可的便利超市公司的总部计算机管理中心,对便利店的特征、目标与经营思路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零售革命的来临,便利店作为零售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之中。表面繁荣的市场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的问题———如便利店与超市等零售业态在目标顾客和商品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重叠性,便利店发展出路何在?重在便利,贵在连锁经营。  相似文献   

19.
为落实商务部《加快社区商业发展促进便利消费指导意见》,让市民更多的享受社区商业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利,提出步行"十五分钟消费圈"。以商圈理论为基础和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目前北京社区居民消费行为背景,分析北京不同类型居民的消费心理,解析"一刻钟消费圈"问题,将各个不同社区资源整合,制定相应社区商业经营策略,构建社区商业"一刻钟消费圈"的发展模式。文中特别指出"依托社区属地资源,以社区商业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为抓手,满足社区商业属地居民多样化需求"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便利店与超市及其他业态最主要的差异不外乎便利和所带来的购物体验,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便利店的意义已大于一家单纯的商店。不少便利店正朝全新复合型便利店的方向前进,加之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便利店开始结合增值服务扮演好电商"最后一里路"的角色。与其他超市不同,便利店在全渠道零售上反客为主,成为电商依赖的对象。在成功导入多项增值服务后,通过O2O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便利店将逐渐变成城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便利店将扮演一个更加多元的角色。文章通过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商务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分析来总结其运营特点及创业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