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城市文化基本表现形式的文化产业以其独有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功能,成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笔者深入七台河市勃利县开展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并对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构想进行整理。勃利县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提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创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从分析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的二...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六中会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构建城市软实力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必然需求。城市文化不仅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存在,而且还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存在方式,更有对外交往交流中运用公共外交政策所体现的影响力,在城市软实力构建中,政府是维护和发展的主体,发挥支持者、促进者、监督者和引领者等角色。本文以秦皇岛为例,对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城市定位与规划、市民人文素养与现代素质、高等学府的引领作用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保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路径与方法,以期对保定城市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技术进步、管制放松、产业关联度增强的内外因素推动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逐步从分立走向融合。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拓展与升级,从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区域之间打破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本文分析2016~2020年湖南省14个地级市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实证结果显示:2016~2020年间湖南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整体较好,在全国31个省市中全要素生产率排名逐年上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都有了稳步提升。但是,湖南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并不平衡,未来需要效率提升的空间比较大。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排名靠前的湘西州、岳阳市、株洲市、长沙市和常德市这5个城市未来提升可主要聚焦于技术进步方面;衡阳市、张家界市和怀化市这3个城市文化产业需要提升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排名靠后、且各项指数均值均小于1的城市分别为邵阳市、益阳市、郴州市和永州市,这4个城市需要在增强文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以及减少冗余投入等方面多管齐下,才会有较高的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竞争的核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要在特色文化品牌、新生业态发展、打造民间文化资源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上下足功夫,使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相似文献   

9.
产业链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而来的产业,既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产业的属性,其产业链也就更为复杂。河南既是文化大省又是旅游大省,拥有厚重的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完善势必极大地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高新技术支撑下,网络技术、3D技术、数字化已经全面进入文化创意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不再仅仅是电视、广播、新闻出版这些传统行业。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还造就了全新的生产方式、产业业态、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要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文化无疑是内核、是灵魂、是引擎、是支撑。要使"文化软实力+科技硬实力"有机融合,形成"文化+"产业模式,就必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创新和提升兵团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以文化产业为引力,文化产业靠旅游业拉动,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黑龙江垦区的文化主要还停留在单纯地打造文化环境、开展文体活动、突出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层面上,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旅游业刚刚起步,没有真正用产业化的理念和手段来运作,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垦区今后在全力发展好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要通过依托挂靠地方旅游企业,开辟线路,打好基础,提高知名度,进而逐步发展起相对独立的有自己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康养小镇简单、舒适、休闲的生活方式,以达到释放身心压力,实现修复保健的目的,这正是康养市场最大的诉求。“康”是目的,“养”是手段。从文化康养理论背景,探寻康养产业内生文化发展问题,推进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锦 《农村经济》2020,(6):129-135
文化产业政策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城市和农村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重要战略。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基于城市和农村文化产业政策的比较视角,以文化政策颁布数量、颁布主体和颁布主题等为切入点,分为省级层面和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层面,分析了2009年至2019年间江苏省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和演进。研究认为,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政策的未来着力点应该体现在实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再利用,服务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科技的提升作用,助力于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促进文化艺术的经济联动作用,促进农村艺术经济的集聚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襄汾传统工业产业慢慢被淘汰或正在转型,此时文化旅游产业为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由于种种原因,襄汾县文化旅游资源一直得不到深度发掘,文化产业一直处于低谷中。本文旨在介绍襄汾县众多的文化资源和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历史虽然比较短,但是总体看来势头迅猛,然而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以及文化产业园区越来越多的繁荣表象下,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多以政府主导为主,短时间内一拥而上。不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盲目跟风是导致文化产业出现泡沫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应合理利用地区资源,明确文化产业以及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强化政府的服务角色,弱化其管理作用。加强文化产业市场规范,让企业成为产业园区的主导力量。修改文化产业评价标准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白酒行业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白酒价格和利润不断升高,大家把白酒誉为"金色白酒"。我国经济与文化创意快速融合,白酒行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定位农业,到后来的工业,又到服务业,随着文化的提升,白酒自身的发展进入更高阶段———文化创意阶段。各白酒品牌都争相通过白酒文化创意元素来提高各自白酒的竞争力。宿迁学院位于酒都宿迁,其学生全部来自于江苏省,学生家长对苏北白酒的发展了解深入。本文以苏北白酒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宿迁学院万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找出苏北白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能够带来持久、稳定的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收益的能力。本文在全面分析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从科学规划、挖掘文化、提升品质、加强合作和支持沿海率先发展等角度提出了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8.
昨日,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第三期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在大理圆满结束。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再接再厉、开拍进取,努力攀登云南文化发展的新高峰,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谱写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摘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但是,文化资源优势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创新、创意能力的强弱才是决定文化资源占有多寡和开发利用成效大小的关键。因此,用全新的理念审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现如今,文化产业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全新的创意为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活经济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并加强我国文化产业创新,打造属于地方文化的经典品牌,提升地方文化多方面的竞争力.本文以榆林经典文化品牌发展现状以及传统文化资源条件为主要调查目标,通过分析该地区市场、企业以及政府三大主体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