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关于地区比较的完整系统的定量研究是近年开始的,具有国际比较意义的各国购买力平价(PPP)研究是联合国组织进行的一项重要课题——国际比较项目(ICP)。随着 ICP 活动的广泛开展,国际比较领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国外区域研究先从区域经济学开始,区域经济学发起于德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古典经济学者杜能建立了农业区位论学说,1909年,德国人阿尔费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建立了成本最低的区位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只是阐明了微观意义的区域经济。以近代区域学家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为代表,在美国出观了工业区位研究的市场最优学派。三  相似文献   

2.
崔敬 《中国城市经济》2011,(27):242+244
区位论是指导经济空间布局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区位论分为古典区位论和新古典区位论。新古典宏观区位论是新古典区位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古典宏观区位论基于一般均衡下的宏观范畴,在更广泛的领域,通过更宏观的视角进行区位分析,指导主体布局。在经济新视角下发展起来的宏观区位理论,应主要以政府为指导主体,通过各区域区位优势的比较分析来指导整体区域布局和生产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3.
一、前人和别人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成果区域经济学是本世纪五十年代适应国际和各国内部地域分工的深化,并针对当时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从经济学和生产布局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区域经济理论,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18世纪,酝酿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古典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的产生以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的著作《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第一卷的出版为标志。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相继演进形成四种有代…  相似文献   

4.
不同社会时期的区位优势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斌  丰志勇  周杰文 《特区经济》2005,(11):122-123
自杜能于1826发表《孤立国》以来,人来对区域优势的探讨已近200年。在200年中,首先从杜能假设的孤立国出发,根据这一假设,分析了在孤立国这片平原上如何布局农业最为有利,也就是农业按最大合理性经营时,距离都市的远近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到了1909年德国人韦伯发表了《工业区位论》,探讨了区位因素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即工业如何寻求最优区位,从而显示了不同区位的区位优势对工业吸引力不同。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调控农业生产布局与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梁增泰一、农业区位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论点农业区位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根据自己40多年经营农场的经验,于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的。其主要论点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6.
侯锋 《开发研究》1989,(4):31-36
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及其评析区域发展理论,包容了地理学、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按其基本的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不均衡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发展极理论和职能空间一体化理论。 (1)循环累积因果原理(Cumulative causation)。50年代中期,缪尔达尔(G·Myrdal)提出一种模型,认为在地表空间上,经济  相似文献   

7.
产业经济学作为从微观经济学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70年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数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产业经济学形成了许多学派.主要代表有: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学派以及新制度学派.现今,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在新的研究工具和技术的推动下,产业经济学更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阅读     
《中国合作经济》2007,(4):63-63
《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第二版)作者:(英)艾利思著,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8月定价:26元艾利思的《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是一部专门向读者提供农民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工具的入门书。本书系统介绍了农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理论,系统阐述了各个理论的假设、推理、结论和政策含义,从而使读者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
汪金敖 《湖南经济》2003,(12):18-19
朱有志、蓝万炼教授等同志的新作《农业产业空间转移论》,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从分析国内外产业空间转移加速进行的大背景考察入手,着重研究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农业产业空间转移的问题,首次向农业经济学研究领域引入了空间经济学的概念,是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升华和创新。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学研究者在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问题上,提出了以市场作为农业资源配置基础,辅之以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农业产业空间转移论》的作者对农业…  相似文献   

10.
莫琦 《改革与战略》2009,25(5):117-119
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兴起,融合了创新理论、战略管理以及进化经济学等学派的众多观点,提供了分析长期竞争优势的工具。文章基于核心能力提出了区域核心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用这一框架对区域核心能力的构建及提升进行了研究。经过理论分析,认为区域创新的发展关键是构成区域核心能力各要素创新的动态过程,是以在技术创新和区位要素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核心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演变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巨匠(如A.Smith、K.Marx、D.Ricardo、J.Schumpeter等)都对经济增长问题作出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并留下了许多闪烁其思想的理论成果.本世纪30年代,Harrod-Domar首先建立起研究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了"现代"时期,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理论从思想分析到模型分析的飞跃.1939年哈罗德发表<论动态理论>一般视为现代增长理论建立的开始,但真正应用最广的是Solow模型,尽管它不是增长经济学的第一个模型,却是目前几乎所有经济增长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MBA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stration的缩写,即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的发源地是美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致经历了首创阶段(1901~1910),确立阶段(1910~1960),演变阶段(1960~1980)和发展阶段(1980至今)等。MBA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它是经济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有机组合,其研究对  相似文献   

13.
区位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西方经济学家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几种区位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平衡发展理论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因而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能采用的只能是梯度推进、增长极、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相结合的战略,但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严旭明 《特区经济》2007,(5):141-142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现代经济学教育走过的道路,要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学的教育进行展望,中国经济学教育界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需要澄清,这就是什么是“经济学”。作者从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去寻找答案,认为所谓的“经济学”实际上是一个由问题、工具、理论等三个不同阶段构成的生动的“过程”。借助这个“过程论”,作者分析了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些问题,并据此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学的教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市场化改革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问题为核心,从社会学的分层理论入手,结合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市场化改革阶段性假说。随后通过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市场化的不同阶段,决定居民收入及其差异的因素是不同的,从1978年到90年代中后期,市场因素占主导,其后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支持了阶段论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6.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在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对农业保险市场分析之前,必须明确四个前提. 一是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业务中往往会设置最低参保率.二是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供给线从短期(至少一年)来看是一条水平线.三是我国的农业保险追求农户的福利最大化.四是政府补贴必然会产生无谓损失.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发展的研究,基于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大多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注重对土地、人口、产量、农产商品率等要素及经济指标的考察。这一学术传统强调经济学层面上的逻辑演绎,自觉地套用西方农业经济学所揭示的传统农业及其现代变迁的规律,往往逻辑大于历史,理论先于事实。我们认为,对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研究,不能离开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应从传统农业发展所处的社会空间把握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生产活动和资源配置经历了从中央计划到市场调节的艰难转变,20多年来产业区位的迁移,集聚中心的形成,都是这一艰辛历程的历史见证。由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的梁琦教授所著《产业集聚论》从空间经济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给出了别具一格的解释。1.该书通过考察产业集聚的均衡性与稳定性,为中国20年来产业区位的变迁找到了理论依据:一个特定的产业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是历史和偶然因素的影响、累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或预期的作用。从这个理论角度来审视中国产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更有预…  相似文献   

19.
云南思茅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其发展受历史和自然等多因素制约的同时,也具有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和优区位开发理论,结合思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提出加快思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文娟 《北方经济》2011,(19):57-58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来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IS)是一个新的概念,1992年由英国Cardiff大学社会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创始人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e)在《区域创新体系:全球化背景下统治的职能》一书中首次提出。区域创新体系是世界经济界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