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有效的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员工个人综合能力,为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而且将个人绩效与企业的任务与目标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企业价值提供支持和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胜任力的内涵、胜任力模型,然后介绍了绩效管理的含义、意义和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员工个人绩效管理流程,试图为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招聘体系重在关注对应聘人员的经验、知识、技能等表面因素的考察,忽略其潜在动机及未来发展潜力,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体系能在这些方面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更有效的支持。本文首先阐述了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内涵,比较传统招聘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的区别,指出了基于胜任力模型招聘体系的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体系,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员工内在素质与岗位的高度匹配。  相似文献   

3.
“胜任力”的研究,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热点之一。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降低员工离职率,节约招聘企业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员工的潜、提高绩效。本文对国内外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企业员工胜任力-人力成本匹配度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金融危机中的企业而言,如何在人力成本投入与员工胜任力之间进行平衡,进行员工分类管理,已成为企业顺利渡过危机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个企业员工胜任力——人力成本匹配度模型,用于解决上述问题,阐述了此模型的构建过程,并提出了运用此模型进行员工分类管理的具体思路和对策,以便真正使企业员工的开发管理走上科学高效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组织研究并构建知识员工胜任力模型,旨在为组织甄选到正确的知识员工,以增进知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工具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是决定胜任力模型能否充分起到其预定作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便于系统地了解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情况,本文主要从指标内容及指标权重配置两方面回顾了知识员工胜任力指标体系研究的成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尝试性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通信行业以技术为主、人才多元化的大型企业而言,人才战略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部分。为全面迎接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中国移动如何根据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制定员工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中国移动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根据公司岗位的素质要求,结合能力胜任模型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行之有效的预防与解决策略,也是公司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本文以中国移动某专业公司,谈一谈如何利用胜任力模型做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7.
青年员工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青年员工素质能力的高低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电力企业青年员工为研究对象,从青年员工的视角,构建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根据员工胜任力、公司激励机制以及影响员工感知价值的结构路径,设计青年员工素质能力培养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问卷设计,建立统计模型实证分析。本文旨在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努力探索青年员工进一步提升感知价值的新路径,以期对如何促使青年员工不断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胜任力概念的人才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员工进行基于胜任力概念的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为企业的人员选聘、任用、调配及培训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依据。文章介绍胜任力特征在构建人才测评指标体系的应用,帮助企业根据工作岗位或任务要求来确定人才的素质范围、角度和程度。  相似文献   

9.
校园招聘是当前大中型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招聘中往往存在把握不好招聘关键点的现象,本文通过新员工元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以达到提到校园招聘的针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胜任力完善知识型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承载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型员工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及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文章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从胜任力的角度出发去完善知识型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孙钦元 《活力》2022,(9):133-13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其对于一个公司获得竞争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们对技能、知识、个性倾向、行为和内部动机等内在素质与工作成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胜任力这个词在企业管理领域逐渐兴起,被大多数管理者使用,并在学术研究中受到青睐。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关注。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只有当有经验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时,公司才能成功开展生产或商业活动。然而,由于公司有许多不同的职位和不同的胜任力,有必要考虑到每个员工的胜任力,以便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员工的胜任力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应仔细考虑的问题,只有当员工的胜任力得到很好的协调时,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员工的胜任力是有效利用公司人力资源和更快、更好地发展公司的必然途径。本文详细研究了胜任能力模型的概念,并探讨了其在公司人力资源招聘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任力是指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胜任力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成为国内外近三十年来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然而在我国,有关胜任力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将该理论研究引向深入,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发展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组织绩效,本文首先介绍了胜任力理论的研究现状,再分析了目前胜任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阐释了该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物流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  瞿群臻 《物流科技》2011,34(2):51-53
物流企业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将来自于员工的胜任能力,尤其是那些具有高技能管理人员能力的管理。因此,如何构建基于胜任力的HRM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采用战略导向与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我国物流企业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以作为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础,通过运用胜任力模型可以更好地招聘适合企业的高绩效员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促进绩效、薪酬的管理体系的改革,更有效地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一种互惠共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而胜任力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将员工的胜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员工能够和企业同发展、共进步。基于此,论文从胜任力模型入手,对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及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薪酬设计主要有以职位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导向两种思路。近几十年来,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胜任力的薪酬管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符合现代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适合于知识型员工、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本文主要探讨了以胜任力模型为理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旨在从一个更加系统的角度来探讨胜任力薪酬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企业一线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中的一线员工在岗位胜任能力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体系。本文主要对基于提升一线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体系研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评价是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构建了石油企业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该体系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胜任力;阐述了石油企业人力资源评价的过程及步骤,为石油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工资改革是企业改善内部管理的必经之路。但无论是企业自主操作还是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工资改革最终落实到每个员工时往往困难重重。本文以浙江TH建设有限公司的工资制度改革为例,提出了基于胜任力评价的工资等级入级方法,实现了员工与工资等级的合理匹配,该方法评价科学、操作简单、群众接受程度高,为企业工资制度改革顺利落地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在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中迎来新发展阶段的挑战,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成为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本文基于中铁某局集团有限公司现有的员工胜任力模型,采用专家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优化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年轻领导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希望能够为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胜任力和人才测评为基础的三维培训需求分析方法是确定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培训需求方法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文章首先对三维培训需求分析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HY公司核心员工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以技术研发人员为例,说明如何在HY公司运用三位培训需求方法,对于企业管理核心员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