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负商誉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且较为复杂.对于负商誊的性质,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对于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借鉴国际上对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并完善有关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及理论,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负商誉问题在会计领域一直有争议,目前在负商誉是否客观存在、负商誉的本质及其会计处理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鉴于负商誉形成的多方面原因,本文认为负商誉是一个混合性的账户,应根据负商誉形成的具体原因,在会计处理时分别采用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3.
负商誉问题在会计领域一直有争议,目前在负商誉是否客观存在、负商誉的本质及其会计处理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鉴于负商誉形成的多方面原因,本文认为负商誉是一个混合性的账户,应根据负商誉形成的具体原因,在会计处理时分别采用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负商誉的概念出发,就国外的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在结合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负商誉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负商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负商誉的存在性 负商誉是否存在,会计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负商誉不可能存在,因为负商誉与资产的性质相悖,资产不能有负值。笔者认为负商誉并非是与商誉相对的,只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购买成本小于被购买成本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由负商誉的形成原因来看,负商誉与商誉的性质完全不同,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负商誉并不是商誉的负值,只是一个用词,并不能因此而否认负商誉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解读“负商誉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商誉到底存在与否?负商誉是什么?负商誉的性质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会计界一直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主要对于负商誉的存在性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拨开云雾见月明——揭开负商誉的真面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对负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成为一大亮点。商誉问题一度成为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相应的也应该有负商誉的客观存在,负商誉的“真面目”值得进行探讨。本文基于负商誉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讨论了其经济实质及会计处理等问题,并提出了笔者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海双  杨扬 《企业经济》2005,(7):144-145
本文通过对负商誉的存在原因和性质进行分析,指出形成负商誉的原因包括许多方面,不能单纯从某个方面来理解负商誉,并指出应当将负商誉视作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即将负商誉分为影响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负商誉和不影响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负商誉两个方面,并相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负商誉与外购商誉的确认方式有相似之处,即确认时间为企业并购日,确认金额为购买价格低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依据为购买业务中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合法证据。但负商誉与外购商誉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对应于对负商誉性质的三种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0.
负商誉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凯 《广西会计》1999,(10):29-31
负商誉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迄今研究者们在负商誉的性质、会计处理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而目前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发展,负商誉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试就负商誉的若干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一、负商誉性质的探讨1.有关负商誉性质主要观点的评析对于负商誉的性质目前主要有如下四种观点:①否定观。即否认负商誉的存在。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负商誉在逻辑上不可能存在。其理由是:如果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售价,那么企业的业主就会将资产逐项售出,而不会将企业…  相似文献   

11.
形成负商誉的原因包括许多方面 ,因而不能单纯从某个方面来理解负商誉。本文认为应当将负商誉视作一个混合性的帐户 ,即将负商誉分为调整性的负商誉、暂时性的负商誉和长期性的负商誉三个方面 ,并相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负商誉存在的原因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对负商誉的处理方法。指出我国应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改进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商誉是现代经济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负商誉存在性、负商誉的确认、计量及会计处理等问题研究,更有助于经济组织在兼并、重组及并购中对负商誉进行合理、科学的会计处理,使之在会计中得到真正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陈容 《会计之友》2006,(11):51-52
本文对负商誉存在的原因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对负商誉的处理方法.指出我国应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改进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负商誉的有关问题及其会计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誉是现代经济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负商誉存在性、负商誉的确认、计量及会计处理等问题研究,更有助于经济组织在兼并、重组及并购中对负商誉进行合理、科学的会计处理,使之在会计中得到真正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并购行为已经成为企业资本集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随着企业并购等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有关的并购会计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对负商誉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进行探讨,并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常规负商誉会计处理的方法,对一种较优化的符合实际的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作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商誉可以划分为正商誉和负商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当子公司几乎已全部为母公司所拥有(通常为97%),且没有大量流通在外的债券或优先股时,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报送的报表应采用下推会计。在并购过程中所产生正商誉采用下推会计处理,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母公司理论;另一种是主体理论。而对所产生的负商誉如何在下推会计下对称性进行会计处理很少有文献谈到。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而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新准则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给出了会计处理的方法。会计界将这一“差额”约定为“负商誉”。在对负商誉存在性问题的讨论中,相当一部分学者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性,认为负商誉的存在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笔者拟对其存在性进行探讨,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雅芳 《物流科技》2001,24(1):29-31
从商誉的定义、国内外对商誉的界定出发,重点阐述了商誉负商誉两方面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0.
企业合并中负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在各国会计界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共有四种处理惯例,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负商誉的规定也体现了向国际趋同的目标。本文旨在列示这四种处理方法,并对其进行简略分析,试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