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德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元媛  赵玉林 《特区经济》2007,219(4):89-92
德国经济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的集聚发展,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本文从分析德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类型、动因着手,考察和总结了德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突破带动经济增长效应的规律和经验,并指出对于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并突破性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成为21世纪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共识.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也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目前,我国东部部分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日趋突显,产业集聚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巨大力量,并有效地推动了这些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文章主要对产业集聚的成因进行了说明,阐述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作用,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是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活动现象。产业的集聚封区域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分析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後采用沈阳通用机械设备制造产业的数据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造了产业集聚与沈阳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最後结合模型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沈阳产业集聚与沈阳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Brulhart & Sbergami(2009)的分析方法,利用Theil指数和城市化水平作为集聚指标分析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并检验Williamson hypotheses。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是随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的;(2)产业集聚与产业增长之间是非线性关系;(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融产业集聚能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将对提升区域金融的服务水平、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推动生产力的扩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文章以金融产业集聚的定义为切入点,采用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力的对策,以期为今后河南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是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分布优化的必然选择,这对于济南的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试图以产业集聚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促进济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济南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金融产业空间集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金融产业集聚综合得分最高,南昌金融产业集聚综合得分最低,最后针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继业  花俊 《北方经济》2009,(18):23-25
本文是在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下来探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较低,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但当拥挤效应大于溢出效应时。经济增长率则会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文章引入产业集聚效应指标对我国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非完全为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并不大,因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而产业集聚只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迅  陈军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33-35
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采用区位熵对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然后以此产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深化对与之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成为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力。文章从知识溢出视角分析了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2003—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除西部地区外,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均具备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中介作用在中部最强、全国次之、东部最弱,原因在于东部地区逐步进行产业转移与扩散,而中部地区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集聚中心。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与增长的作用需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扩散与再集聚,重塑经济增长动能。  相似文献   

13.
艾布 《浙江经济》2003,(10):58-59
地处上海、杭州、苏州金三角腹地的嘉善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底由省政府所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于1994年下半年全面启动,历经9载耕耘,已发展成为嘉善增长税收、扩大就业、增加出口创汇的功能区,全县产业集聚、技术集聚、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的作用,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张鑫 《特区经济》2009,(6):263-265
我国正发生产业区域梯度转移,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转移的作用,并指出当前中西部地区违背产业集聚规律导致产业承接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最后提出如何利用产业集聚,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集聚政策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要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为产业集群的萌芽和成长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对产业集群加以扶持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加快西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重点要增加中西部教育和培训投入等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冬梅 《山东经济》2012,(4):137-142
在运用就业人数、增加值及固定资产总额分别测算HHI指数、产业区位熵指数反映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采用2005-2010年山东17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高附加值制造业在地区间的集聚程度逐年上升,而且在地区间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制造业就业人数集聚指数及固定资产总额集聚指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增加值集聚指数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带来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加剧了山东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地缘空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创意产业工业的产业内涵、概念的认识不一,但创意产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发育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这与上海独特的地缘空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交互性,使经济发展的各要素能够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流动和集聚;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也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且海派文化也构筑了富有上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特别是上海城市的国际化和移民城市的特点,为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且集聚了大量的多元化人才.  相似文献   

18.
探索"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之路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课题。通过剖析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内涵,可概括出产业集群的七大特征,在与企业集聚、产业集聚概念相联系基础上,将此七大特征动态化,使之按照一个自发秩序分解出三个主体性特征和四个辅助性特征,从而铺陈出一个产业集群具有的三个发展阶段,由此可得到一条从企业集聚到高级产业集群演进的理论路径。继而,从块状经济定义入手,剖析出其四大特征,由此区分出块状经济发展的四个层次;而依据块状经济与企业集聚、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概念特征的交集,通过理论概括与分析,给出不同形态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路径,并由此表明推动不同层次的块状经济升级,应着手之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佘时飞 《山东经济》2015,(2):146-153
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纳入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研究了人力资本流动对产业集聚及核心-边缘区域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经济增长率随人力资本集聚加强而增加;(2)当知识技术和科研人员可以自由流动时,存在两种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3)当由科研部门集聚所产生的经济增长率高于边缘区域由于制造品价格指数上升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时,"核心—边缘"结构下劳动者福利水平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75万家企业数据,通过估计四个行业112个产业的生产函数,研究制造业的集聚经济特征、产业最优集聚规模及集聚水平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集聚经济的存在形式为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虽然存在,但实际影响很小;企业层面规模报酬递减说明集聚经济更可能来源于城市经济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外部性;随着集聚规模的上升,集聚经济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各产业存在一个集聚效应最大化的最优集聚规模,但实际集聚规模普遍远小于最优集聚规模;与最优集聚规模相对应,以指数衡量的产业集聚水平也具有内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