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从多元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本源入手,运用共生理论,构建"以人为本、互利互惠"的生产空间重构路径,旨为其开展重构提供一新思路。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共生理论量化方法。研究结果:2010-2015年大柱村形成三对稳定的农业经营共生体,其共生关系均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阶段;共生界面是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共生关系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劳动力、农业基础设施、惠农政策是大柱村主要共生界面阻尼介质。研究结论: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是生产空间重构的本源,共生界面是关键,共生效益是目标,构建"强化主体共生能力—夯实共生界面—保障共生利益"的生产空间重构路径,能确保村域内"资源共享、义务共担、环境共建"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空心化”以及土地资源浪费日益严重的现状下,伴随着政府“增减挂钩”政策的提出,“撤村并居”逐渐走到人前。在“撤村并居”的浪潮下,大量问题喷涌而出,更是出现了空间重构的现象。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道德缺失。本文将从空间重构导致的传统公共空间消失和乡村社会秩序失衡两个部分论述与伦理的关系,探索工程伦理在撤村并居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村落公共空间作出概念界定与理想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对苏北窑村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与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致趋势。村落公共空间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趋势正折射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及其性质所发生着的巨大变化,正式公共空间的萎缩引发乡村“捆绑式社会关联”的解体,非正式公共空间的凸现则带来乡村“自治性社会关联”发生的可能,乡村社会的整合不再主要是建立在外部的“建构性秩序”基础之上,而是更多的依靠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性秩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基于农户调查资料,采用多样本非参数检验及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甘肃省汉、藏、回族地区农户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张掖市、甘南州、临夏州农户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张掖市农户生活满意度最高,临夏州次之、甘南州最低;家庭收入及收支平衡状况、相对生活水平、抗风险能力、社会信任度均对农户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横向相对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大,抗风险能力的影响次之;民族属性对农户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本地农户向非产业的溢出,外来农户正成为上海郊区重要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本文以上海郊区1000多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本地户和外地户在作物选择、经营规模、成本投入、劳动力投入、销售渠道、品牌建设等生产营行为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外来户的年龄结构、经营专注度和生产目标等有别于本地户,并由此提出了合理利用外来房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基于生产要素配置视角,研究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路径,并进行理论分析。方法 文章利用2012—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全国固定观察点的3 255份农户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其次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方向及作用强度,并利用IV-2SLS方法处理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定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 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存在借贷行为的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比未存在借贷行为的农户高0.017。除此之外,农户党员身份、农业技术培训、家庭非农劳动力人数以及加入合作社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都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庭劳动力人数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农户利用借贷资金改善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考量绿色发展的重要表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经验性路径和政策性选择,对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纬度法、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别测算了样本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深入探究了微观场域下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路径,以及农户要素禀赋在其间可能的作用,并通过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研究发现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行为的重塑能力,会随着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引起农业经营活动的空间高效集聚与农业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呈现出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规模化、资本化与技术化特征,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隐形壁垒”,打破农业技术辐射扩散的“玻璃幕墙”,呈现出双轮驱动的提升模式,共同实现了农户层绿色农业技术效率、绿色农业技术变化的提高。(2)这种影响呈现非线性特点,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最终表现为社会化服务的线性正向效果,共同驱动了农户层面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农户的要素禀赋与社会化服务存在互补作用,强化了社会化服务绿色效应的路径依赖,且这种调节影响也存在门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户要素禀赋的调节作用,降低了其跨越门槛值的难度,为之后的社会化服务借助绿色农业技术效率、绿色农业技术变化两条路径,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现实保障和长效机制。结论 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提升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需要继续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要求,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江西省2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考察影响农户从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的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显著影响农户从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的因素是文化程度、家庭种植面积、是否参加过环境友好型农业培训、是否接受过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指导以及对环境是否关心。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测度2015—2020年全国31省的物质和生态财富价值变化,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框架,为不同区域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改进四象限模型、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2015—2020年全国31省GEP和人均GEP分别增长了19.35%和16.80%,但空间不均衡的格局差异愈发明显。(2)以物质和生态财富的均衡状态构建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空间均衡框架,将31省划分为6个象限分区,各分区生态产品的供需强度存在相对势差。(3)处于不同象限的地区应在生态修复整治、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产业开发、产业生态转型5种主要路径中因地制宜进行匹配组合,并朝着物质与生态财富协同的理想均衡线演进。研究结论:剖析物质与生态财富的协同关系及生态产品供需强度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指导依据,探索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方向和路径演进策略,有利于实现区域间“富绿”协同。  相似文献   

11.
农户参与电商不仅能够缩短流通环节、节约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户绿色生产.本文在阐述参与电商对农户绿色生产意识产生作用的机理性分析基础上,利用猕猴桃主产区的微观调研数据,从农户层面捕捉其参与电商对绿色生产意识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评估地理标志保护区内外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分类推进的必然结果,是助力乡村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方法]文章基于S省M市1 086个村庄9 169份村民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村民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意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村民对村庄现状满意度总体表现为“满意”,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满意度较高,而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的满意度相对较低;(2)村民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外迁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不进行空间重构的意愿,其中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分类发展的重点方向;(3)男性村民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更强,村民年龄越大则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越明显,学历越高则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越强烈,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为务农的农户更倾向内调型空间重构;(4)提升“产业兴旺”满意度会显著提高村民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提高“生态宜居”满意度会显著降低村民的空间重构意愿,这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安排、一种模式的重构标准和一次性的重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环太湖流域5个市(县)的216个分散农户为样本,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借助Bootstrap自助抽样法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交互影响农户的低碳生产意向,且低碳生产意向对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对农户低碳生产研究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与人口要素相关的“三生空间”问题,有助于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针对青岛市这一典型区域,基于可能—满意度测算方法,结合人地关系、资源禀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青岛市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已接近本地资源潜力极限,资源承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青岛市经济水平承载力最大,当前及未来都不对人口承载构成威胁,应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次之。建议应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蓝本,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以湖南省常宁市为例,探索南方丘陵山地区村庄类型的定量识别路径,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空间叠加分析、重心迁移模型、标准差椭圆和FLUS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2010—2018年农业生产空间重心总体表现为向东迁移的趋势,非农生产—生活空间扩张迅速致使东北部的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生态空间离散度较高且其重心有向西北挪移的迹象;(2)FLUS模型能对研究区村庄未来土地利用情景进行较好的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空间规划约束下2025年建设用地斑块的空间聚合度显著提升;(3)常宁市村庄类型识别结果表明,城郊融合类和集聚提升类村庄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相对稳定类呈环状围绕于外,搬迁撤并类多位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和湘江沿岸。研究结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格局是村庄类型识别的重要参考因素,应进一步揭示全域村庄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变规律,以科学引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村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生”空间的视角,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贡献度等,定量分析2000—201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天津市“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面积减小,三种一级用地类型中,生产用地数量约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4.46%。(2)从土地利用转移来看,生态用地流出最多,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流入最多,其中在2010—2015年生活和生产用地转入明显减少,开始逐渐向牧草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转入。(3)天津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340 3、0.329 6、0.316 0、0.314 1,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在减弱。农业生产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向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转换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各类型生产、生活用地向生态用地转换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检验生态补偿在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发展方面的实施效果。方法 文章在调整DFID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改进基于生计资本测量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生态补偿前后东平湖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1)从整体上看,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以来东平湖水源地保护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得到显著增强,可持续生计能力从补偿前的0.302增至补偿后的0.323,但当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仍处于较弱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2)从生计资本来看,补偿后人力、社会、信息、物质、自然、金融、环境资本指数值分别为0.384、0.459、0.508、0.450、0.016、0.258、0.901,自然、金融、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当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短板;(3)值得注意的是,补偿后信息资本与物质、金融、环境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而自然资本与物质、人力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表明水源地农户的生产方式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或非农行业过渡。结论 当地政府应致力于提高自然、金融、人力资本存量,实施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引导水源地农户寻找替代生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理清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陕西省603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测算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农户兼业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1)调研地区全体农户的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值偏低且分化严重;(2)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呈现弱显著的倒U型关系;(3)农户兼业程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总效应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4)农户兼业在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1)多管齐下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推行适度规模经营;(2)依托个体农户特征差异,针对性引导农户职业合理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粮农生物农药采用对粮食生产的品质安全与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从规模户与小农户差异视角,探讨不同经营规模粮农采用生物农药的意愿及转换成本对其的影响,为提高粮农生物农药采用率、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精准施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粮食主产区河南省688个粮食作物生产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以及二元Logit回归模型,探讨不同规模粮农生物农药采用意愿以及转换成本对其的影响。[结果]粮农生物农药采用意愿总体较低,仅有39%的规模户和15%的小农户有意愿采用;转换成本显著制约了粮农的生物农药采用意愿;规模户生物农药采用意愿受信息成本、风险成本与财务支出的显著负向影响,小农户除此之外还受到学习成本、试验成本的显著负向影响。[结论]重点面向规模户,推进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化、实施生物农药性能提升、施用推广、施用激励等计划,降低转换成本,增强粮农生物农药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