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燕华  李艳平 《上海经济》1990,(收录汇总):37-55
虽然工业能源耗费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生产引起碳排放也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次对农业生产方式等的系统性变革,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是否具有环境正效应?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碳减排效力对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了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碳减排效力的双重差分模型,利用180个地级市2011—2020年农村碳源相关数据测算了地级市层面农业碳排放量,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示范区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力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第一,示范区政策存在降低农业碳排放的效力,是引起2017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第二,示范区政策通过减少农业生产物资投入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两个机制实现碳减排;第三,示范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力存在基础设施水平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中日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日本是一次能源消费大国,煤、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例较高,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受国内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效率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碳减排成本远高于我国。《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国际碳减排机制为日本实现温室气体境外低成本减排提供了平台,也为我国带来了项目融资和引进环境技术的新机遇。但是,中日清洁发展机制环境合作的实践表明,国际碳减排机制对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贡献较大,而对我国碳排放量的控制贡献较小。我国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为厘清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缓解农业碳减排压力,文章基于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农业碳排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度、协调度以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文章研究发现:碳排放水平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碳排放水平和经济增长两个子系统长期处于高级耦合阶段;由于区域差异,二者之间并非呈绝对的正向关系,需因地制宜完善农业碳排放管理机制,从而加快我国农业碳减排,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碳交易是以碳定价为基础、旨在减少碳排放的市场激励机制。《京都议定书》签署后,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构建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措施。十多年来,国际上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础的全球碳交易市场、以欧盟EU ETS为代表的国家级碳交易市场以及中国碳交易试点城市等区域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我国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的建构,从各地区的试点,到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构,已经历整整十年,在碳减排和区域环境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未来碳交易市场发展和制度体系建设中,应重点规避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中配额超发分配的风险,加速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立法,发展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不断创新碳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5.
能源开采业作为双高行业之一,如何降碳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减排进程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数据定量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实证分析,得出碳排放量具有空间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通过分解来探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本地区碳排放减少的主要抓手,人口聚集度对本地与毗邻地区的碳排放呈不同效应,能源消费结构与行业发展水平均是促进行业碳排放提升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文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进行回归,得出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呈差异化,尤其是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行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受限,其降碳效果较弱,并不能向毗邻地区产生溢出效应。为实现能源开采业低碳发展,各级各部门可通过鼓励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因地制宜制定降碳政策,加快能源开采业低碳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6.
胡蓉 《北方经济》2014,(12):72-73
正一、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开始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世界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大量能源被消耗,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针对目前碳排放现状,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樊刚等提出了以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的碳减排责任,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指出中国的碳排放实际是由他国消费所致,而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所以应该平衡国际碳排放责任;朱江玲、岳超等研究了从1850年到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量,提出我国今后要进一步促进减排,推动产业转型;张志强、曲建升等以19  相似文献   

7.
李宾 《南方经济》2014,(8):56-70
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在世界各国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最优碳减排幅度是怎样的呢?本文在Nordhaus的RICE-2010模型基础上,通过将化石能源的消耗内生于经济系统模块,改良出RICE-E模型。数值计算表明,从2005至2095年,我国需实现完全碳减排,相应的碳税水平从每吨碳排放68.7元(2010年价)提高到接近2000元。这个力度在世界各大国中并不是最激进的,位处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与欧盟、拉美为同一档次,但强于日本和印度。在此碳减排进程下,我国碳排放量由升转降的时间拐点出现在2055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农业旅游是建立在乡村风情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将农村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开发,实现乡村风土人情与旅游经济协调统一的旅游模式,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地区综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旅游行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面临着环境保护、兼顾乡村风土人情与农业经济发展协调的问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加强政府规划管理,提高项目科技水平,保持农业旅游的乡村特色等,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旅游转型升级及其运行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各省共有各类能源消费数据资料情况下,本文运用更为细致的化学原理进行了各省共同区间2000-2008年碳排放量的估算,通过引入碳排放泰尔系数定量衡量各省差异及波动特征,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等对于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碳减排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表明:(1)我国近年来碳排放增长趋势明显,从碳排放总量来看,东中西部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从碳排放增速来看,东中西部比较接近,差异不明显。(2)基于GDP的碳排放泰尔系数表明全国碳排放的差异程度有较大的波动,在2004年左右差异达到了顶峰,泰尔系数大约在0.2左右,总差异较大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差距的巨大波动所造成。第二产业GDP碳排放全国总差异值波峰出现的时间与总GDP泰尔系数相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各省差异对第二产业GDP碳排放泰尔系数全国总差异的贡献程度远大于各区域之间差异的贡献程度。(3)我国各省碳排放机制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惯性特征,上一期碳排放量对于当期碳排放量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其系数为0.844。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产量对于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其弹性为0.081;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对于碳排放的影响极其显著,系数为0.189。煤炭产量对于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其弹性为0.016,煤炭资源禀赋对于碳排放影响明显。2000年以来我国碳排放与第二产业增长是单调递增曲线关系,碳排放量不仅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显著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以上重要结论为我国制订与碳减排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究“双碳”目标下中国碳达峰预测和减排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MDI)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量呈倒“U”形曲线,将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对中国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碳减排路径中,技术创新是实现碳减排承诺的关键路径,经济增长放缓将推迟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到来。针对减排路径结果,从技术创新、经济质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加速中国碳达峰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同时也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农业减排固碳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途径.农业碳减排与推进绿色发展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要推广各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减少和合理使用化学投入品,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增强土壤碳汇功能等,实现治污减排协同;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农业碳约束指标,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为农业持续减排提供政策和市场激励.  相似文献   

12.
王摇橹 《科技和产业》2023,23(20):66-71
“双碳”目标是中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所有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要约束,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河南作为旅游大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碳排放也逐年增加。借助“自下而上”法测度2006—2020年河南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研究发现,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为主,多种脱钩关系并存。因此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监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游客低碳消费等方面提升河南省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如何控制并减少碳排放量已成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研讨主题。从2003年提出的福建发展战略新定位——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福建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费量的不断攀升,由此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为长远发展考虑,要解决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问题,福建省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福建省1997-2017年的碳排放量和金融对碳减排的驱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如何减少碳排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与区域碳减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在使用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区域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环境政策越宽松、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较缓慢的地区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陈艳 《特区经济》2024,(1):115-118
金融是绿色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持续提高金融创新水平成为降低碳排放量、加速碳中和进程的关键途径之一。本文基于温州11个县(市、区)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历年碳汇总量、碳排放量,评估当前现状与碳中和愿景的差距,同时构建金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总结区域格局的特点,最后借助门槛模型研究金融创新与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创新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量,且其碳减排效应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进而大幅增强;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增加了区域碳排放量,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人口规模能够抑制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高布权 《特区经济》2006,(9):267-269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借助于制度、市场与科技这“三驾马车”实现的,而我国西部农业发展却在制度、市场与科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此,必须以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西部“区情”,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以及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我国西部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国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出发,总结了国外温室气体减排经验,继而从碳排放和非碳温室气体排放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途径和特点,并通过投入产出法对农业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7年农业直接碳排放量为985.26万吨,直接碳排放强度0.1593吨/万元,隐含碳排放量为4452万吨,隐含碳排放量强度0.72吨/万元。在借鉴国外温室气体减排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分别设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系统GMM估计的方法对新兴11国1992~2013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按不同收入水平进行分组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新兴11国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贸易开放最终会降低碳排放量,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只有贸易开放最终将起到减排作用。其中,中高收入水平及以上的国家成为碳污染的天堂和转移排放的对象,较低环境约束下的贸易开放与不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是碳排放的主要原因;而中低收入水平国家仍处于享受贸易开放带来的红利之中,其主要问题在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加剧作用。技术进步则是新兴市场国家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以及各产业的碳排放数据,探讨出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节能降耗、优化产业结构、植树造林和宣传碳减排理念等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文在我国承诺的碳减排目标背景下采用LMDI加和分解方法对广东省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发现促进广东省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规模效应,而能源强度则是广东省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的抑制因素,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量最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中煤炭使用量的减少使得碳排放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