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旨在"资源配置与总量生产率"框架下研究提升行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在启动内需动力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以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研究样本,采用陈永伟、胡伟民(2011)建立的引入中间投入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框架,测度了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和产出缺口。研究发现:(1)考察期行业间的劳动、资本、中间投入三大要素对产出的扭曲变动效应均为负数,表现为"中间投入扭曲带来的影响>资本扭曲带来的影响>劳动扭曲带来的影响",中间投入的影响最大且呈现扩大趋势。(2)资源错配造成的产出缺口平均为8%。其中资本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约为劳动错配造成效率损失的2倍,中间投入造成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约为劳动错配造成效率损失的4倍。(3)工业产出和TFP变动的分解表明,要素投入增长依旧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行业TFP的提升主要动力源于各个行业总体TFP的增长,份额效应和扭曲改变效应微乎其微。(4)资源错配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行业集中度越高、国有企业比重越大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本和中间投入过量问题。文章研究表明加强中间投入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启动内需和构建双循环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但资源错配在行业间还是行业内更为严重依旧悬而未决,行业间和行业内错配对总量生产率损失的影响如何也亟需深入了解。文章以Hsieh and Klenow(2009)模型框架为主体,引入Aoki(2008)的研究逻辑,建立一个同时分解行业间和行业内资源错配的分析框架,采用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行业间和行业内资源错配对行业TFP以及总量生产率的损失。研究发现:(1)资源错配指数和产出、生产率增长潜力在不同的行业部门间差异较大。在资源错配指数和TFP改善潜力上:重工业>轻工业;高技术型行业>低技术型行业>中等技术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下游行业>上游行业;垄断性行业>竞争性行业。(2)要素错配降低了工业整体产出或TFP,即使不增加投入,通过有效消除行业间以及行业内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扭曲,可使得工业产出提高21.5%。(3)资源错配使得工业TFP(对数值)损失了3.79,行业间的效率损失要高于行业内企业间的效率损失,行业间效率损失占总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3.
西部金融组织效率及金融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区域的金融组织体系对本区域内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区域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方面。显然,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区域金融资源效率。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正在扩大,这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复杂而众多,但从金融资源配置的角度看,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而金融组织的结构不合理又是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4.
陈训波 《改革》2012,(8):82-90
对2004~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的资源配置扭曲情况的分析表明:由于"二元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的资本和劳动存在着明显的跨部门配置扭曲。如能有效消除此类扭曲,我国农业TFP能提高6%~36%。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农业TFP增长率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对全国各个地区而言,土地资源再配置效应都是影响农业资源再配置效应的主要因素,资本和劳动再配置效应则相对较弱。由此可见,促进城乡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现阶段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促进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决定性作用。单纯的商品自由流动虽然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 ,但不能改变各地要素禀赋的差异 ,无法最终消除地区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 ;资本流动若不伴随着资本所有者的流动 ,资本收益就会返回流出地 ,从而无法实现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均等 ;劳动力流动除了能使地区间要素收入相等以外 ,还能改变各地区的需求结构 ,削平地区间要素禀赋差异 ,最终实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均等。本文的经验分析表明 ,劳动力流动对缩小中国地区差距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中国劳动力流动受到较大限制 ,通过劳动力流动来缩小地区差距还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将资源和环境因素同时纳入效率研究框架中,运用SBM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2006—2013年14个城市的经济效率、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现了TFP增长的动态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城市存在效率改进空间;当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时,城市绿色TFP较低,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TFP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在生产效率的核算中,如果忽略资源环境因素的刚性约束,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效率被高估,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会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相似文献   

7.
张莉  王曦  才国伟  舒元 《南方经济》2013,(12):86-88
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跨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都认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差异。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由研发投入或技术引进带来的微观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改善资源配置(即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部门或地区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部门或地区)带来的效率提高。尤其是后者,有很大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生产效率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1998—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SFA模型估计了估算了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1998—2008年的TFP水平及其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指数,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差异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西部在TFP方面要想和东部地区缩小差距在短期相当困难,西部能够缩小和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优路径就是使自身经济更开放,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以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动态提高区域TFP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TFP和经济差距,以达到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问题。从土地资源错配的视角,利用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地区劳动增强型生产函数的相对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面板数据动态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长短期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现东部向西部递减的特征;短期内,土地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期来看,土地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短期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土地出让收入的“财富效应”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来实现;长期的负向影响,主要通过土地资源错配因对研发投入、二产占比和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而产生。研究表明,短期内,土地资源错配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从长期来看,土地资源错配不利于地区双创生态发展,抑制行业生产效率,挤出居民消费,进而影响区域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王珺 《南方经济》2018,37(9):1-9
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资源的市场化流动,而资源的市场化流动是以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高收益部门为前提的。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有些学者只看到了市场环境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影响,忽视了高收益部门对资源流动的引导作用,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这是不完整的。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着高收益主导产业的快速更新替代,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依靠的是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与技术差距创造出的模仿引进空间。当我国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后,可以从三步来考虑我国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与路线图:第一步是如何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来充分动员分散的民间资源;第二步是如何将动员起来的资源更好地引导到创新活动中去;第三步是如何推动创新型企业实现高收益,进而将这些高收益部门转化为新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再检验:要素积累抑或TFP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早期的增长核算文献认为地区收入差距是包括物质资本积累或人力资本在内的投入要素的差异造成的,而目前以 Hall 和 Jones(1999)等为代表的研究认为,投入要素的差距不可能是一个国家(地区)之所以穷的根本原因,而只能由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巨大差距来解释。本文借鉴较新的增长核算办法估计中国省份的 TFP,并计算了要素投入差异和 TFP 差异对地区差距的贡献度。测算结果证明 TFP 的差距也是解释中国地区差距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更依赖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20年各地级市面板数据,借鉴HK经典要素错配理论,构建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模型,分别测算出广西“两区一带”及14个地级市农业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错配的相对扭曲系数。结果表明:广西整体农业资源错配水平偏高,且不同经济区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情况不尽相同;三类农业生产要素错配中农业资本要素错配地区间差异最大;观测期内广西农业生产要素错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总体上波动趋势明显;不同地级市间农业生产要素呈现出不同偏向的错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农业资源错配程度,为广西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助推广西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家高新区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载体,文章利用2001-2014年我国261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从TFP的分解项来看,高新区设立促进了所在城市规模效率提高,却抑制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作用具有显著城市等级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城市设立高新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运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土地转让数据、城市专利数据等进行机制分析发现,企业间资源错配和土地价格扭曲降低了技术效率,而技术创新下降和产业升级钝化是抑制技术进步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贸易与增长经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研究回顾 要素投入增长、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为了研究贸易的增长作用,经济学家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二种源泉上,即贸易是否带来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国内部门间配置优化和国际间配置优化.如果存在非价格性的外部效应或要素流动障碍,部门间初始配置可能处于非帕雷托最优状态,那么部门间资源的流动和合理化将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如果出口部门具有静态比较优势,那么资源从非出口部门流入出口部门将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而贸易对增长的贡献与一国的贸易政策、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及市场效率密切相关.国际上,经济学家从贸易改革效应分析、横截面经验数据分析、时间系列数据分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DEA方法对我国低碳企业2003-2009年的经营效率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评价,并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变动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效率较为低下,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全要素生产率(TFP)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技术效率水平提高是引致TFP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对TFP有负面效应;企业间的效率水平及其动态增长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中的C2R模型,测度了1999~2005年间西部12省份和东部11省份①经济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率:包括技术效率(TE)和规模效率(SE);计算出了西部地区1999~2005各年度间的M almqu ist全要素生产力指数(TFP)。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西部地区的综合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太低,且西部地区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西部地区TFP在1999~2002年间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逐年减小;从2002年开始上升,并且上升的幅度逐年增大;从时间序列来看,TFP在逐年稳步增长,引起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的提高,体现了西部地区经济的"追赶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完全情况下,低生产效率企业退出市场,所有企业生产率趋同,资源错配程度降低;在开放条件下,Melitz(2003)认为出口贸易导致高效率企业扩大市场规模,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从而降低行业内资源错配程度,这是新新贸易理论分析贸易利益的一个新维度。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基础,验证上述结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我们发现,中国资源错配程度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出口贸易反而加剧了资源错配程度,这在高强度出口行业以及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而且负面影响有增加的趋势;出现上述与理论预期不符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出口动力的"非市场性",即由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政府政策干预等非市场因素推动的中国出口奇迹,其最终结果进一步导致了更深程度的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政策着力点应从强调贸易规模转向强调贸易利益,培育企业出口的可持续的市场化动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彬 《北方经济》2008,(10):7-8
一、我国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一)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间本身固有的经济、科技、人才、资源、地理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同.导致东部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20.
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事关上海科创策源功能的强化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通过构建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定量评估模型,利用2011-2019年上海科技创新数据,定量评估上海市不同维度创新资源结构性配置效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上海创新资源在多个维度存在结构性错配,尽管不同维度的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水平近年来均有下降态势,但是仍有部分结构性创新资源错配水平十分严重,这也是制约上海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与科创策源功能强化的主要障碍之一。(2)比较上海不同维度的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水平发现,高技术产业部门内部细分行业间创新资源错配最为严重,年均错配水平高达71.15%,其次是六大重点行业间的创新资源错配年均水平为20.44%,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部门之间、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以及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创新资源错配水平相对较低,年均错配水平基本保持在10%-16%之间。(3)上海非国有部门、非高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国有部门、高技术产业和小型企业创新资源投入过度,上海六大重点行业和高技术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创新资源投入状态也存在很强异质性。本文研究内容为上海进一步优化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