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化路径,选取2012—2019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构建企业数字化程度度量指标,实证分析企业数字化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质量以及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结果发现:从企业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化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来看,企业数字化发展主要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环境、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增强企业信息与沟通能力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管理层权力较小、未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信息环境较差的企业,数字化发展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从企业特质角度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规模较大以及属于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企业,数字化发展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以上结论对科学推动我国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及有效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本文从创建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监督以及建立信息与沟通系统等四个方面思考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管理理论的发展入手,分析不同阶段的内部控制模式,寻找管理理论发展和内部控制演进的契合点,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在各个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而相对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不完善阶段。还很不健全,因此大案要案不断,本文将我国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从定义层面、控制环境、控制要素、控制规范、理论  相似文献   

5.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内部控制从狭义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广义内部控制。狭义内部控制指与会计有关的部分,主要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广义内部控  相似文献   

6.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关注的目的和程度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业务,其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阶段,内部控制审核阶段和内部控制审计阶段。本文深入分析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形成的各阶段的特征,总结了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较深入地论述了开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环境被认为是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它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是内部控制其他四个构成要素的基础.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整体有效性可能会差强人意,甚至会失效.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中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看,企业要想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构建好有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内部环境是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控制环境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但内部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本文主要进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概况(一)《基本规范》颁布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一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发展的起步阶段。从1996年至2005年,我国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哦重要性,并开始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1996年12月财政部颁布《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提出内部控制三要素,确定审计的时间、范围与性质。2001年起,财政部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  相似文献   

10.
中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正处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需要明确今天的内部控制与过去的内部控制存在哪些继承与发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哪些区别与融合。本文通过中外内部控制法规制度与职业标准比较,进而从内部控制目标、业务流程活动控制、总体层面合规性评估和注册内部控制师职业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实务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今天的内部控制已不再是企业的内部行为,而是受到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投资大众普遍关注的透明度极高的公司治理行为,成为企业防范风险,实现既定目标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民营企业对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创造就业机会、吸纳下岗员工的真正主角。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期较短、管理经验比较少,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太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所以,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挣脱内部控制机制缺失的束缚,是当前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内部控制五要素为根本,找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们正处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需要明确今天的内部控制与过去的内部控制存在哪些继承与发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哪些区别与融合.本文通过中外内部控制法规制度与职业标准比较,进而从内部控制目标、业务流程活动控制、总体层面合规性评估和注册内部控制师职业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实务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今天的内部控制已不再是企业的内部行为,而是受到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和投资大众普遍关注的透明度极高的公司治理行为,成为企业防范风险,实现既定目标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内部控制各要素关系及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与目的、内部控制体系发展等4个方面拟订了内部控制特征评价的相关问题,选择商业、银行、工业、农业四大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从总体上了解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目前在四大行业的认知及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要管理好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完善内部控制就成为必要条件之一。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丰富。本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全面回顾,并介绍了当前国际内部控制理论最新进展。但是,环境的改变和企业的发展意味着内部控制理论必须随之发展,因此,本也在分析目前内部控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中的战略目标和竞争状况是不同的,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地制宜地建立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本文先从"自行车被偷"引出的亡羊补牢型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守的五大原则,简述公司在不同发展时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一些做法,公司从生长快速发展初期朦胧的内部控制意识自我约束阶段;公司成长发展壮大后,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恶补阶段;公司规模经济形成后,自觉完善与发展内部控制阶段。最后谈谈做好内部控制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单位为保证其经营行为不偏离其目标,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活动过程进行调节、沟通和约束的过程。从历史上看,内部控制概念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要素的发展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为了实现所确定的经营目标,必须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7.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内部环境和控制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控制环境"只是针对于内部控制而言,有明显的目的指向性;而"内部环境"则偏属于企业管理活动的范畴,涉及面更加宽泛。通过对企业"环境"因素的分析,在厘清企业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其概念边界内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就提出了控制环境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COSO  相似文献   

19.
内部控制鉴证目标是一个体系,从相关主体来说,包括利益相关者和鉴证者,前者的目标是终极目标,后者的目标是直接目标。从业务类型来说,内部控制鉴证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审核,这三类鉴证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鉴证者,从而有不同的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从利益相关者来说,终极目标是抑制制度缺陷;从评价者来说,直接目标是通过评价产品来满足利益相关者抑制制度缺陷的需求。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从利益相关者来说,终极目标是抑制制度缺陷;从外部审计师来说,直接目标是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产品满足利益相关者抑制制度缺陷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回避风险,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控制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和规范。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了解内部控制的发展脉络,通过内部控制了解当时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研究内部控制的发展,把握内部控制的体系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