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FDI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FDI)促进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揭示了FDI对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与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随着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失业的人却越来越多,文章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做出实证分析,随后用加入资本的要素,分析这三者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数据得出: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及转移速度对来自不同的正交反应冲击是不同的,且来自货币供给对劳动力转移产生正影响,但对劳动力转移速率产生先正后负再正渐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问题,制定了积极的政策与措施,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培训内容上更多样化。文章在对南京城郊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效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新存 《电子财会》2007,(11):59-59
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脱媒现象的加重.导致银行发展传统的资产业务越来越困难.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加使得银行信贷业务萎缩.利差收入缩小,银行收益日益受到影响。同时,适应监管和股东回报的要求,资本约束的理念在银行界得到普遍增强,银行分支机构必须进一步实现由资金约束到资本约束的转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印度在转型时期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结构没有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相均衡,农业人口的比重也未随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而降低.劳动力转移并没有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平衡,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程度很低,城市化进程缓慢,构成了印度转型期劳动力转移的特殊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外企业》2003,(2):21-30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扬州市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务输出,对于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扬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的现代化步伐,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推动城市化、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孔令侃 《中国就业》2006,(7):24-25,23
江苏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的省份之一,拥有人口743250万,从业人员为448252万。其中,苏南经济最为发达,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较多,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苏北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数量较少,向外输出劳动力较多;苏中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本文就近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现状、问题、成因和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01年沪深A股677家上市公司的市场和财务数据,首先检验两个指标是否具有显著相关性:市值规模比和长期负债比率。并按价值转移理论,利用市值规模比把677家上市公司划分为三组:价值流入期、价值稳定期和价值流出期。实证研究处于不同价值转移阶段企业资本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区际差异是区域人力资本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总结了区域人力资本测度的四个角度,在此基础上依据人力资本适用性的基本思想,构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区际差异的指数化分析框架,以我国东部沿海6个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探讨了其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披露的会计师事务所排名信息数据,结合C-D生产函数采用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处规模报酬阶段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处于平均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同时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简要地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经济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生产函数法测算出1993~2019年全国、分区域和分省份的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借助收敛模型、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在样本期间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平均值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态势。除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外,全国整体以及东部、西部地区均呈上升态势;三大区域间差异也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产生如此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就收敛特征而言,仅东部地区存在显著σ收敛;全国和三大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在后者时收敛速度都相对更大;然而,进入工业化后期后,全国整体的β收敛趋势已不存在。研究创新:较早聚焦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刻画并测度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探究促进收敛的影响因素。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网络基础设施资本回报率的区域差异、促进区域间网络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视角,运用双边治理的关系型合约模型分析,揭示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要素配置及其效率提升的内在逻辑或机理,为提高我国农业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效率的政府农业政策制定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从而阐明推进我国农地流转不仅要重视实现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市场化调整,更要重视进行农业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逐步渗透引起社会对就业结构变动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2013-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基于智能化投资和智能技术应用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智能化转型指标,从微观视角探究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企业智能化转型能够显著地驱动其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表现为智能化转型的加深会提升科技人员、营销人员等从事复杂性工作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而降低加工制造人员、行政人员等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在一系列内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2)这种驱动效应不仅源于智能化转型对低技能岗位的直接替代和对高技能岗位的直接创造,还能通过促进企业向价值链上游的技术创新和价值链下游的制造业服务化加以实现。(3)受劳动力市场分割、行业属性和政府补贴差异影响,在低劳动力市场分割地区及企业、信息产业和低政府补贴企业中,智能化转型对劳动力结构转换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内部劳动力结构转换的驱动效应,丰富了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就业的相关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从三次产业、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配置结构、变迁动能等3个维度,采取指数分析、对数分析和分段回归分析相结合,对1980~2014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和动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体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中,第三产业贡献度48.4%,第二产业贡献度43.5%,第一产业贡献度8.1%;产业劳动生产率贡献度占79.6%,产业劳动力配置结构贡献度20.4%;劳均设备资本贡献度85.7%,劳动力质量贡献度28.3%,产业资本配置结构贡献度-6.7%,人口就业率贡献度-3.0%,消费与产出成长指数之比则基本零贡献。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动能转换与机制创新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在于强势推进产能转型升级、居民增收扩消、劳动扩量提质、资本深化量质并举、工业经济强身健体、新型城镇化改革和要素配置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7.
伍思敏  吴淦洲  梁国业 《价值工程》2011,30(25):175-176
首先引入模糊收益率的概念,讨论了基于模糊线性回归模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变化形式。作为应用,随机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支股票,安徽合力(600761),统计该股票在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周收益率以及同期的市场周收益率,共102个数据。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模糊化和平移处理,求出其模糊回归方程。利用2011年的数据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符合实际,CAPM在单支股票上是可行的,可用于指导实际的投资操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修正的贸易引力模型,应用中国与175个国家(地区)1995~2004年的面板数据,就中国劳务输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对样本总体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与出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劳务输出能够带动出口增加;而劳务输出对进口没有明显影响,二者之间呈现不显著的替代关系。对样本国家(地区)按区域和收入分组的回归结果与对样本总体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对大多数国家(地区)的劳务输出与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外派劳务最为集中的东亚和南亚,劳务输出对出口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在进口方面,除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外,对其余各组国家(地区)的劳务输出与进口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通常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权聪娜  赵慧峰  王芳 《价值工程》2011,30(28):285-28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首先明确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与意义,并阐述了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了现阶段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32组包含中国各行业近11万个数据的大型面板数据集,分行业系统测算了我国各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并对区域和省际资本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我国各地区的资本形成更加依赖于金融机构贷款的支持;绝大多数省份的资本形成存在自我约束、收敛的机制;不同省份间金融要素对固定资本形成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我国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