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梳理和评述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研究视角、存在的矛盾与困境、未来改革思路,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从多个领域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城市化与耕地、农民流动与宅基地区位固定等矛盾,主要困境在于产权不完善、土地细碎化现象突出;未来应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创新宅基地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经过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相应的城镇化水平也经历了平稳起步、波动停滞、加快发展和统筹阶段。本文在分析现行土地制度与中国城镇化道路与所存在的矛盾基础之上,指出从以下方面改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确权颁证,明确权利归属;探索和规范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制度及其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晗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71-73
中国农业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的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传统的土地制度是阻碍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想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积极性必须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水平的发展。从分析土地流转制度的积极意义出发,指出在土地流转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并希望土地流转制度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它带来了地方政府乱征滥用土地、农民利益受损等严重问题,因而亟需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本文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土地制度以及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讨论并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对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系统性改革中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途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及基本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瑞 《财贸经济》1994,(6):54-57,61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模式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也就是说,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按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指导思想,建立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合理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6.
中国市场化改革虽走近尾声,但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简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所经历的变迁,及这些变迁对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制度定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商》2016,(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但一个国家的发展最终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的人数不容小觑有近8亿人口。农民的发展也就是农民土地的发展。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在历史的沉淀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土地私有制到完全所有制,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转变给农村生活经济乃至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带来巨大的转变。但近几年来农村土地纠纷、非法征收土地、强制征地拆迁的问题,打击着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下降,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下降,影响着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土地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商》2014,(25)
本文从此次十八大全会改革重点之一:土地制度改革入手,对农村的改革发展问题进行历史分析,明确其发展过程。再对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及造成原因进行分析,借鉴成都土地确权与流转并重的模式、嘉兴平湖土地流转试点案例、以及武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的建设经验,从而解读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地财政的起因与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使用地方政府财政利益极大化和官员利益极大化假设,研究在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和不完备的财政联邦制情况下,中国土地财政出现的原因和这种体制的社会成本以及土地制度与财政体制交互作用下的改革战略问题。作者提出财政体制的改革应该与土地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以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的财政路径依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保障土地产权的社会公平,进而推动构建稳固的地方公共财政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问题的妥善处理。对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反对土地农民所有制的论点认为:土地私有会导致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危机,甚至会导致农民战争。土地保障是对社会保障的代替,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土地不能私有是出于社会保障的考虑。土地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不利于土地的合理配置和规模经营。从土地投资严重不足,掠夺式经营时有发生;土地的非市场配置导致土地的细碎化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无法实现;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三方面论述实行土地农民所有制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面临着缺少稳定的抵押物、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以及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的困难。"三权"抵押是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重要平台。我国一些省份已在农村试点了"三权"抵押贷款,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三权"抵押贷款提供了借鉴和有力的支撑。要在全国全面推广"三权"抵押贷款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如:缺乏立法的支撑;土地价值还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估,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土地市场交易平台发展受限,抵押变现较为困难等。  相似文献   

12.
土地问题是我国农村的重大问题,土地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土地实现了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转变,这其中涉及到土地权属、土地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等问题。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为例,试图呈现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意义的土地产权改革过程。我们从中发现,南海的农地产权改革实现了从最初农地产权权能相对单一、模糊和残缺的土地产权形态到产权权能相对多元、具体和丰富的产权结构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马震 《商业研究》2020,(2):44-51
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财政现象,土地财政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及其效率。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上市企业为分析对象,通过纳入地方政府意志探究土地财政对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地方土地财政强度越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而不同属性的企业在面对土地财政的影响时存在差异化的表现;从宏观影响机制来看,土地财政强度越大越会抑制区域层面的技术交流,并驱动地方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抑制作用;从微观影响机制来看,土地财政强度越大越会驱使企业强化金融杠杆以获取更多金融资源,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企业的财务稳定性下降,并对企业的研发投入造成挤出,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此外,地方政府的考核制度会影响“土地财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范式,“为增长而竞争”的制度激励强化了土地财政的负向抑制作用,“为创新而竞争”的制度激励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土地财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在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政府对征地补偿的计算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区位条件、投入情况、耕地用途以及预期效益、当地城镇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和农民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在征地补偿的方法上应进行改进,科学制定征地补偿费标准,要研究农用地分等和估价成果、产能核算成果的应用,为土地管理的数据管护向质量管护转变提供依据,为土地管理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从 1988年开始实行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这对搞活土地市场、促进企业改革和产权重组、保护耕地资源很有好处。但是在对土地年租制的权能问题上是有争议的。所以要借鉴国内外年租制的经验 ,依法运作 ,促进土地市场透明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权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由于我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产权问题,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缺乏自主性、稳定性,收益权被分割,缺乏独享性,转让权不自由,由此引发了困扰"三农"的一系列问题。为解决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多元化,即国家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农民土地实际所有权即农村土地私有、农村公共领地的集体所有权。而要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多元化改革,则必须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同时赋予产权主体相应的权能,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使法律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相协调,建立相配套的其他制度或机制。  相似文献   

17.
秦勇  李凤霞 《价格月刊》2012,(6):73-75,79
土地在为地方政府汲取大量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引发不少负面效应,治理"土地财政"问题,应着力完善财政收支制度,合理配置财政权限,改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减少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创收的"热情"。  相似文献   

18.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收入制度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政府筹集公共资金的基本制度,政府公共收入制度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和调控手段。建立一个规范、合理的政府公共收入制度和机制,是目前我国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配套条件和保障因素。从现实看,除了要继续调整税制结构,完善税制体系,包括调整流转税税率和结构、改进和完善所得税、开征物业税、改革税收征管体制外,还应当从改革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体系,特别是改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和土地收入制度,改革和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深化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杜明义 《商业研究》2012,(10):173-177
目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农地市场不完善等问题损害了农民土地权益。为此应健全农地市场制度与机制,如完善农地法律制度,确立市场交易规则;健全政府规制机制,严格市场监督、规范仲裁;建立土地合作组织,鼓励合作组织市场运作;扶持农地市场中介,逐步完备农地融资市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城乡统一社保体系等。惟其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0—2007: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流转是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中国农地流转不足、流转不规范、没有体现转让者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影响着农地改革的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户的主体因素、农民的权利意识和政策保护力度等制约了农地流转的开展。通过对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制约因素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建议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农户主体行为、农地流转市场和中介市场的建构,以及城乡统筹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