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毅  王祥 《中国报业》2012,(6):44-45
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移动设备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微博客和社交网站(SNS)的应用热潮,传统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文在微博客、网络新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培育网络辅导员队伍、建立舆情预判和引导机制、研究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等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谢秉宸 《中国报业》2017,(10):24-25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快,迅速成为新型社交媒体的主力军,微博微信等不仅是学生表达自我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微博微信上也充斥着很多负面内容。本文就"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定位与定性进行研究,就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关乎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从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入手,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剖析了其特点,进而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加强网络政工队伍建设、加强网监制度建设、提高媒介素养、培养"论坛领袖"、提高网监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监控和引导网络舆情,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4.
周艳妮 《中国报业》2023,(24):120-121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及时响应与快速处置、透明沟通与信息公开、重视正面宣传与引导、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Web 3.0到Web 4.0,标志着微时代的来临,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通信、沟通与新媒体的改变,我们每天都在感叹生活的快节奏,昨天还在闲聊谈论的新闻,今日就已灰飞烟灭,沉入海底,在微时代之中,微话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微格局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微时代的各种产物,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自由发声和自由创作的平台,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要对微时代之下的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个性化的交流与社会化的传播充满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王江屏 《中国市场》2012,(14):116-117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研究是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当今新媒体格局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应在网络舆情的潜伏期、突发期、蔓延期和终结期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策略,以提高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月 《中国市场》2015,(11):203-204
本文从当今社会网络背景出发,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行定义,总结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速、传播内容易产生偏差、传播内容的突发性三个特征。从影响高校突发性事件舆情的智力引导因素和非智力引导因素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最终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三个方面提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韦彪 《中国报业》2023,(22):226-227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呈现出多样性、随意性等特征,为高校舆情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对高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和管控,关系着整个社会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基于此,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舆情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引导流程,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建议通过加强情绪疏导通道建设、建立完善机制、培养意见领袖等举措,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维护好高校形象,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互动舆论平台,这个平台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集中全民智慧,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和流动性也使得一些不良言论充斥其间,对人们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建立合理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刘玉霞 《中国市场》2012,(5):110-112
我们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各级政府应积极构建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引导新环境,为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奠定健康的舆论引导基础。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8,(1)
网络是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标志和特征,同时网络还是新媒体的载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互联网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也不断涌现,为人们日常使用互联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媒体中还充斥着大量的社交平台,供人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娱乐、社交或者发表言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网络数据收集法等对网络舆情引导展开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及传播特征,接着分析了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给出完善网路舆情引导的对策[1]。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形成了一种新媒体环境。这一变化对网络舆情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如何发挥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变化入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对实现国家政权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依据力量。现在,伴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更加深入与具体,社会生活方面也产生了复杂的变化。鉴于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完成多元价值观的建设在高校互相交织的网络中显得更加复杂,而且由此而产生的突发性和社会性事件给有关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以及高校声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辐射性作用,造成整个社会的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4.
王亦秋 《消费导刊》2014,(5):242-242
在今天,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而在庞大的网民数量之中,高校学生占了十分重要的比重。然而,网络的开放性高,包容性强等因素对正处在成年初期的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网络舆情与之对高校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已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日趋活跃的网络舆情对于我国舆论宣传和社会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然成了政府当前的燃眉之急,因此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地做好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让政府更好地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主要论述政府网络舆情中政府的引导机制作用和需要改进之处,结合诸多现有的文献和著作,对政府网络舆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几个突发事件着手,建议主要从制度创新、人员网络技术培养以及健全网络法制等方面完善政府相关职能,从而进行有效的政府管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依成 《商场现代化》2010,(18):179-180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科学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研判,构建合理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但是推动高校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之意,更是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内涵。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是辅导员群体在全媒体时代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站在高校各类网络舆情风暴中心的辅导员,要使自己成为急先锋,善于分析判断网络舆情,找到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处置方法,将高校网络舆情扎实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当中。本研究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实际案例,从辅导员工作内容出发,提出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微博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力军,在这新兴媒体的使用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高校利用官方微博来控制和管理网络舆情已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通过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探讨高校官方微博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高校官方微博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为高校建设与管理微博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朱海 《现代商贸工业》2014,(11):169-170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逐步爆发,社会弱势群体针对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的不满情绪日趋强烈。网络的不断普及使这些情绪在网络中快速传播,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部门却缺少必要的、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引导机制。当面对网络业已爆发的网络舆情时,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控并化解舆情,就可能滋生新的突发事件,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大破坏。因此,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考虑,提高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能力,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