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管理层持股在国内国外的成功案例研究,并结合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践,提出了对于实行管理层持股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较优模式,即“国有股权 管理层持股 战略投资者”的相互制衡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降低政府监管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也符合我国国有企业的成长背景。最后笔者提出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有约束的管理层持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我国民营企业2008—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从避税代理观和利益趋同效应视角研究企业税收规避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及管理层持股对税收规避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税收规避显著降低了民营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管理层持股有助于提高民营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可以抑制税收规避对民营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税收规避行为侵害了民营上市公司企业价值,适当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能够对这一影响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施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将传统的雇佣模式逐渐演化为企业的利益与经营者的利益共存,把公司和经营者捆绑在一起,有效地防止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同时,实施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还大大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对管理层来说具有较大的动力,留住人才的效果显著。但是,实践中由于原有政策环境和法律规定的制约,以及一些上市公司实施中的不规范操作,使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敏 《财会通讯》2014,(10):61-63
本文通过采用2009年至2013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股权激励作为减少代理成本的长期激励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否对改善公司的长期业绩效果不明显,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长期业绩经营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公司采用管理层持股激励模式时要恰当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并采用恰当的股权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5.
MBO,其英文全称为MAN-AGEMENT BUYOUTS,中文意思为管理层收购,其基本涵义为:公司的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经理人员,通过向第三方融资,来收购所管理的公司,然后用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来归还所欠债务。MBO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者持股,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持股比例的不同,当经营者持股达到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经营的程度时,这种持股就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者持股转化为MBO。MBO也不同于ESOPs(员工持股计划),ESOPs一般要组成员工持股会,而且面对的是全体员工,其持股比例不一定要达到控制公司的程度。公司治理指的是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企业投资价值最大化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股票市场不景气情况下,对管理层薪酬激励与企业投资之关系,实证分析了代理理论中的投资冲突以及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投资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投资之间不存在正相关性——这与股票市场好的情况相反,证明了股权激励在市场低迷时可能会失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在中国的推进,管理层持股已经作为一个很好的股权激励方案被许多企业运用。文章主要从理论上通过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实践回顾,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为管理层持股在我国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志军 《公司》2001,(10):11-11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凝聚力,扩大企业资本金来源,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推行了员工持股制度。目前企业实行的员工持股有多种形式,既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股权由员工持有的,也有部分股权由员工持有的。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员面效应,尤其是全员持股更是如此。全员持股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员工自身难以协调其作为股东和雇员双 重身份的利益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的载体是公司制企业。在公司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如股东、经营层、雇员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利益追求是有差异的,作为股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管理层持股的内涵界定为基础,就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所采取的的五种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管理层持股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以期为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持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委托代理的基础上建立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计划在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中被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1.
员工持股计划又称员工股票期权计划,其核心就是通过员工认股或持股经营,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前途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利益制衡机制。中央提出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针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将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由企业主要经营者和经营层持大股。在现阶段,由于职工的个人积累不足,不可能拿出大量现金购买股权,同时,中央提出在国有企业中进行员工认股权激励试点,出现了“深圳金地”、“上海贝岭”、“武汉美尔雅”、“深圳万科”和“东大阿尔派”等员工持股计划模式,有的认…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检验了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管理层持股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管理层股权激励给创新带来的影响更显著,且高持股比例的破坏性更强烈,应重视管理层持股产生的"堑沟"效应,积极避免其负面影响;(3)相比于非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效应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也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在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中介效应,而融资约束水平则对二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企业制定创新战略和管理层激励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方式能够解决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文章通过研究薪酬激励和管理层持股与研发支出增加额之间的关系,比较在股票市场所谓大牛市和大熊市两种情况下这种关系的稳定程度,发现无论市场行情怎样,股权激励与研发支出都显著相关,但是在牛市时研发支出明显大于熊市;薪酬激励与研发支出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霞  张国营 《财会通讯》2007,(12):18-21
一、引言 自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在年报中披露高层管理者持股状况以来,鉴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投资者、监管部门与学术界对管理层持股或期权激励非常关注。目前,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企业投资价值最大化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模型分析了管理层持股的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当管理层所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在低或高的水平时,利益趋同效应占主导地位;当管理层所持股公司股份的比例在中等水平时,壕沟防守效应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骆希亚  施文 《价值工程》2015,(22):64-69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通过管理层持股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堑壕效应转化为利益协同效应,能有效减少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企业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存在二次曲线关系,过度投资对自由现金流的敏感性与管理层持股呈正U型关系。当管理层持股达到一定比例时,企业过度投资对自由现金流敏感度最低,对企业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7.
吕凡  余玉苗  杨洋 《财会通讯》2013,(12):77-79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关联方持股的现象日趋增多,极易诱使管理层通过关联交易的隐蔽途径,向自己输送不当利益,即产生所谓“隧道效应”问题。本文分析了管理层关联方持股的隧道行为和股权激励动因,指出了“隧道效应”的实现路径与表现形式,并用理论模型对“隧道效应”的程度进行了初步测度,从加强相关信息披露、推进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制度改革、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施经营者持股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恰当激励,可以相当程度地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使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文章从激励理论、企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对经营者持股效应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金产出单元减值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国外关于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Berle和Means,他们认为股权的分散使得尤持股的管理者与股东利益发生冲突,从而使企业价值在这种内耗中不可能最优化。而真正研究股东和管理者持股比例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则是Jensen和Meckling,他们认为企业价值取决于内部股东所持股份比例,而且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管理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经营者的选择;二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国外一些公司在选定经理人员后,又让他们持有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将经营者的利益同公司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据此,一些专家及政府官员便提出:在我国国企改革中,要让经营者持股甚至让经营者控股,并以此作为企业改制的突破口。持股经营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理论界及实业界均把经营者持股作为明晰国企产权的主要手段之一。笔者认为,经营者持股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层收购有类似之处。一、管理层收购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管理层收购(MBO)是杠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