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将从传统翻译观入手,通过引入变译理论,对目前翻译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翻译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指出变译理论的合理性。进而从哲学的角度,借助现象翻译和实在翻译这两个概念,进一步指出变译理论的不足,说明翻译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得出对翻译这一领域的问题应该采取包容和理性的态度,最终有利于建立描述性翻译体系。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关照下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体系中主体是一种以言语活动为前提的社会性文化存在物,包括创作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译介主体。本文首次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提出了译介主体,从而昭示了功能派翻译体系中翻译行为中主体及主体间性的两层现象学解读视角,为功能翻派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翻译活动,为旅游景点导游词英译的策略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译者应该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要求权衡译文内容和形式间的关系,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学术论文中的英译汉译例来分析变译方法体系中的译评和译写,探讨总结国内翻译教材还未涉及到的这两种翻译变体的特点和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翻译教材编写中纳入这两种翻译变体方法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几乎主宰了中国译学研究,中国传统译论处于边缘地带。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对比分析,本文指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局限与不足,并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辩护,提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译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尤金·奈达(Eugine A. Nida)和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西方译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国内译界也颇具影响力.他们从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翻译方法,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勇于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从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方法、译文的评价、翻译与语言、翻译与意义、文本类型与翻译、翻译与读者、翻译与译者等十个方面可以看到两人的翻译理论具有不同风格,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两位翻译理论家,而且对翻译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已逐渐凸显。作为译者一种翻译策略的有意误译,具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与技术性错误及文化差异造成的无意识误译不同,有意误译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进行充分自由选择的结果,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目的性和受限性决定了有意误译是翻译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章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角度对译者运用有意误译这一翻译策略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描述性研究剖析,能为误译研究和翻译评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极富艺术性的文学体裁,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难翻译的一种文本类型。但诗无达诂,译无定本。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均可视为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为人们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翻译研究本身带来了新的视角与研究范式。本文以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锦瑟》为例,基于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检索结果,对2000年至今国内学者在《锦瑟》英译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以期引起学者们对《锦瑟》英译研究的辩证思考,并为今后的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9.
吕俊教授和侯向群教授在2010年《中国翻译》第一期刊登的题为"范式转换抑或视角转变"一文中提到,站在文化学立场的某些学者批评了以文本和语言研究为重点的译学观点,并指出文化转向只是开辟出了一种新的视角,难以引发范式革命,即真正发生文化转向。其中稍有对文化转向的一些误解,文化转向也可被看作是一次范式革命,但文化范式并没有完全否定之前的语言学范式,并且这两种范式应该是互补互融的关系,这样会更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以及翻译研究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文体分析角度,对《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译本,即杨完益夫妇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思英文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采用Wmatrix进行深层次语义特征等标注,实现语料数据自动提取与对比分析,重点关注词频、词性和语义范畴等在两译本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译者因所处的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翻译策略各有侧重,这些都在译文的语义范畴中有明显体现。这些发现可为《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之美如何被西方人所读懂、所欣赏是一个难题。译诗难,译古诗更难。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体要素,更有音韵和意象之美。如何在古诗英译时传达这种意象之美?认知心理学的隐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诗歌意象和隐喻的关系,藉此可以找到适合不同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顺应理论看旅游景点翻译的变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顺应论的核心观点为顺应的动态性,即语境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为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对著名景点的旅游翻译中,译语选择也应与语境相适应,应注重动态性,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3.
汉语公示语英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外开放和人文建设的整体水平,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因论和翻译模因论的出现,为汉语公示语英译提供了全新视角。翻译模因库中由于存在有众多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译者可依据具体情况对其直接克隆、复制或类推、省译、创新等。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教学中引进翻译技术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学理念的革新。翻译技术至少能提供给译者文本处理、网助翻译以及机助人译等三个方面的帮助,把这三大功能应用于翻译教学中,学会如何使用现代翻译技术,会使译者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5.
现代翻译研究超越了传统翻译中单纯的文本—文本的翻译范式,其研究视域已扩展到文化范畴,在社会与历史的时空交错中进行横向与纵向解说。翻译研究的超文本时代对译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模因论与互文性理论结合的视角,提出广袤的文化视野、广义的文本概念、译者的多重角色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等都是译者职业素质建构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王燕 《大众商务》2010,(14):212-212
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于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还是对于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译的泥淖,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拓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对于那些固守传统翻译观念的人来说,语用学理论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在翻译实践中,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关联理论及语境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其中,可以译出佳作,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语用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饱含华夏传统文化精华的唐宋诗词一直以来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在唐宋诗词的翻译探索实践中,对于植物名称及相关表达方法的翻译处理研究甚少。"现"、"化"译两大视角可以被用来深入探讨该命题,由"化"译所引出的"化小为大"、"视而不见"、"无中生有"等灵活处理方法更是值得推崇。它们无疑会帮助译者在"诗无达诂"的情况下译出唐宋诗词的真味。  相似文献   

18.
风格是否具有可译性?翻译界颇有争论。文章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并从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风格翻译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译史研究正成为一大热点,因为历史能使人了解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20世纪中国翻译史》填补了我国译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其视角新颖,写法独特,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20.
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于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还是对于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译的泥淖,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拓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对于那些固守传统翻译观念的人来说,语用学理论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天地.在翻译实践中,把语用学的语用等效翻译、关联理论及语境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其中,可以译出佳作,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交流.语用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